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管狀旋截器


撰稿者
尹意智
內容

管狀旋截器,又稱為管狀穿截技術,是目前考古界慣用的一個專有名詞。有關此一技術的研究,最早見於鹿野忠雄對東部「管狀穿截器文化」的研究。鹿野忠雄先生認為,此一技術應該存在於臺灣史前的「金石並用時期」,是以金屬器進行環形切鋸的技術。但是由於在相關遺址中至今並未尋獲金屬器的疑存,所以目前臺灣考古學界對此採保留的態度。

此一技術普遍見於台灣東部的史前玉石工業之中,以圓管狀工具切鋸出圓形空洞。該技術在台灣的使用,除了帶圓孔玉石(如手鐲)之外,多以圓柱形玉石核心為判斷的依據。而一般所謂的管狀穿截技術,是採用「竹管」、「琢玉砂」為基本的材料,將琢玉砂置於岩材之上,再以人工(或機械裝置)直接加壓竹管施力於琢玉砂之上並轉動,以竹管碾轉帶動琢玉砂,以間接施力的方式進行對岩材的磨蝕,其目的是對岩材磨蝕出一個管狀穿孔。   

對於「管狀旋截器」一詞的使用,筆者覺得有必要再更進一步加以討論。首先,「管狀旋截器」不是一個「器物」,而此一名詞以「器」名之,或有不妥,所以建議以「技術」代替,以資區別;其次,「管狀旋截」應被視為一種技術「叢集」(complex),而且應為廣泛稱呼下的名詞。而劉益昌先生提出以「圓形切鋸」一詞暫代「管狀旋截」,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向。目前泛稱的「管狀旋截」,其名詞背後具有特定的工具、程序、與結果;但是很明顯的,管狀旋截作為一種特殊的技術現象,絕對不只有一種工具組合及技術、方式,而可能有許多的方式、技術、及工具組合。一般推測的工具及技術,可視為一項合理的、可成立的方式;但是史前卑南玉器工業卻可能不是用此一特定的旋截方式、工具組合,而呈現出不同的痕跡。所以若用現存的名詞指涉造成台灣史前遺物的技術,可能需要考慮:1. 該名詞背後應具有更廣泛的技術集合;2. 現存名詞的指涉內涵可能並非是造成台灣史前遺物的技術。若未對此兩點做出精確的認知,對史前卑南管狀旋截器的認識將無法避免存在錯誤的認知。

參考來源
1、鹿野忠雄(1946)《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2、錢憲和、方建能編(2003)《史前琢玉工藝技術》。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3、劉益昌(2003)〈台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臧振華主編,《史前與古典文明》,頁1 – 4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資料來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