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巨石文化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臺灣對「巨石文化」的概念,早期主要是根據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論述:「這一文化當它傳入於臺灣時,亦大致可知其已為混有青銅器和鐵器的金石併用文化,而僅見於東海岸以及南部。代表遺物有獨石、石牆、岩棺以及石臼、石杵、石皿等。」(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1955:114)   

在他的二篇關於巨石文化的主要論述中談到「他已考慮到不同岩石性質的出現及其對遺址本身的意義,並注意到巨石之特徵、排列走向及其附近所伴隨的遺物(包括打製石器和陶片的出現,唯對此兩者並未加以進一步描述和比較)。他認為巨石遺跡為住居的遺留,凝灰岩質的岩棺為王者的墳墓,而數量較多的石板棺則為庶民階級的墳墓。他並經由粘板岩等大型石材的出現,推測有一強大的權力中心存在,才能驅使勞力搬運。此外,他也想到史前文化和原住民的關係(包括阿美、卑南和排灣族),及石柱和這幾族傳說神話的關聯(如石輪與其太陽傳說的關係)。」(鹿野忠雄1930;譯文引自郭素秋1995:1)   

後來,由於麒麟遺址等主要具有巨石遺留之遺址的調查與發掘,宋文薰院士發表了〈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宋文薰1976)一文,主要介紹其對臺灣各種巨石遺留的發現與研究,認為「以目前的資料而言,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包括可能平行發展的兩大系統。一為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東面山麓邊緣的巨石文化,其最大特色是由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所組成,可能與祭祀有關的整套巨石構築。發掘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得的一個碳十四年代:3060±280B.P.,可代表這一文化盛期的年代。該文化完全不見於臺灣其他地區,而在中國南部也未見有類似文化的出現。」(引自宋文薰1980:133)於是與連照美教授將之稱為「麒麟文化」。   

關於巨石文化後來的研究,主要都被放在麒麟文化的研究脈絡中,但是在近來有學者認為或許麒麟文化並不能代表巨石文化的全部內涵,而重提巨石文化的討論(李坤修、葉美珍2001:25-116)。   

所以可以說巨石文化是以大型石製品的考古遺留作為認定的標準,在臺灣主要是分佈在東部地區,年代可能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到鐵器時代,甚至與原住民的傳說有關(劉益昌2000:73),主要的遺留物類型有岩棺、石壁、人形石像、單石、石柱、石輪(有孔石盤)等(可參考影像圖片)。在臺灣考古學的研究中,主要被視為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為並存於史前新石器時代臺灣東部地區的二大文化,有相當多的研究在討論二者的關係(劉益昌等1993;郭素秋1995;趙金勇1994;黃士強1991;朱正宜1990)。目前在都蘭、忠勇、掃叭、公埔等遺址或史前館都還能看到巨石遺留,至於巨石文化的神秘面紗仍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來源
1、朱正宜(1990)《臺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宋文薰(1976)〈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ぇとのす》6:145-156。
3、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陳奇祿教授等合著,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李坤修、葉美珍纂修(2001)《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5、郭素秋(1995)《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鹿野忠雄(1930)〈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一)(二)〉,《人類學雜誌》45(7):273-285;9:362-374。
7、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黃士強(1991)〈從東河地區談東岸史前文化及有關問題〉,《田野考古》2(1):1-29。
9、趙金勇(1994)《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劉益昌(2000)〈台灣東部麒麟文化的初步探討〉,《東台灣研究》5:71-104。
11、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1993)《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資料來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
相關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