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文化
撰稿者
彭佳鴻
內容
「噶瑪蘭」不僅為一平埔族名,也是當時外人稱呼他們居住這片土地的地理名詞。噶瑪蘭文化主要分佈在金山以東的臺灣北海岸與蘭陽平原,多位於河流下流的岸邊或海岸內側的沙丘,距今約600到1000年,屬於舊社文化。出土日常工具中少見石器,有少量鐵渣和鐵器殘片,考古學家推測已進入鐵器時代。陶器以淡褐或灰褐夾砂陶為主,器型以縮口鼓腹的圜底罐為主,紋飾以拍印幾何紋為多,質地多良好;遺址後期地層中也出土漢人製品相伴。聚落多臨水而居,建築為干欄式結構,善於利用水生資源,淇武蘭遺址是其中代表之一。 淇武蘭遺址位於臺灣東北部蘭陽平原的北側,二龍溪(又名得子口溪)從中流經,高約海拔2公尺左右,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質結構上逐年沉降,但河川帶來大量沉積物,所以地表尚在海平面之上。遺址可分為兩個文化層,上層距今約100到400年;下層距今約800到1200年。從建築遺構推測其建築結構為木質干欄式建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紋飾以拍印幾何紋為代表,器形為敞口圜底罐為多;石器較少,多見於下層文化;尚有木器、金屬器和瑪瑙、琉璃等製品出土。
參考來源
1、邱鴻霖
2004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市 。
2006 淇樂陶陶-淇武蘭陶罐圖說。宜蘭市 。
2004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市 。
2006 淇樂陶陶-淇武蘭陶罐圖說。宜蘭市 。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