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園文化
番仔園文化分布於台灣中部沿海地區,主要範圍是由台中縣的大肚山台地西側緩坡,往南延伸至八卦台地,北至苗栗縣南部海岸丘陵。代表遺址包括台中縣大甲鎮番仔園、外埔鄉麻頭路、清水鎮清水中社、沙鹿鎮鹿寮遺址、南勢坑遺址、龍井鄉山腳、龍泉村、台中市南屯區山仔腳遺址、台中市惠來里遺址上層等。年代距今約2000至400年之前。最早由宋文薰、石璋如等於1956年進行發掘。
番仔園文化的遺址中,往往出現貝塚。除貝類外,還有鹿、羊、豬、鳥和魚的骨骼出現。器物特徵方面,則以精緻的黑色與灰色陶器為主,紅褐色陶居次。黑灰陶上常見連續刺點紋、波浪狀櫛紋、圈點紋等;此外也有拍印的方格紋、回形紋或魚骨形紋。石器數量很少,以礫石片打製之石刀、磨光的馬鞍形石刀、石槌等較常見;番仔園、龍泉村、山仔腳及鹿寮等遺址都出土鐵刀,推測當時已經使用鐵器。石器的類型包括打製石鋤、磨製長方形帶孔石刀、馬鞍形石刀和凹石等,但以礫石片打製石刀為數最多,也最具特色。骨角器有骨鏃、骨錐和尖狀器等。有的遺址還發現玻璃和瑪瑙珠。番仔園文化之墓葬,死者的葬式呈直肢、俯身,頭部一律朝向東南方向,有的死者的頭部還覆有陶罐。2003年10月在台中市惠來里遺址144號抵費地出土的俯身男童葬,市民稱之為「小來」。
劉益昌認為可以將蕃仔園文化分為早期的番仔園類型和晚期的鹿寮類型,番仔園類型的年代約始於距今1600年前,存續至距今800年前左右。此類遺址通常發現貝塚,石器數量很少,以礫石石片石刀最常見,推測工具以鐵器為主;番仔園遺址就曾出土鐵刀;陶器以灰黑陶為主,紅褐陶次之,並發現少量磨光黑陶,紋飾常見有刺點、圈點、壓印和刻劃的帶狀紋,器型有侈口鼓腹之罐、缽等,有小型貝塚。葬式為俯身葬(在番仔園遺址、麻頭路遺址、龍泉村、清水中社遺址都有發現墓葬),有少數有使用覆面陶之行為。
鹿寮類型是緊接前一類型發展而來,距今約800至400年前。出土陶器以淺褐色為主,器型主要是外翻轉大口罐型器,製作上大多經過抹泥、研磨加工,因此顯得細緻。紋飾上以拍印方格紋、魚骨紋、斜方格紋、條紋為主。番仔園類型的典型點刺紋則少見於此時期。石器的數量非常少,推測是已進入使用金屬器時代,但出土的鐵器數量並不多。
2、何傳坤(1977)〈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載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何傳坤、劉克竑(1998)《台中縣清水鎮清水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台中。
4、屈慧麗(1996)《台中市南屯區山仔腳遺址發掘報告》,台灣考古百年紀念研討會會議論文及工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何傳坤、屈慧麗、黃正璋(2004)《南勢坑史前遺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失落的惠來人》特展:http://www.nmns.edu.tw/New/Exhibits/92/oldsite/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