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文化
撰稿者
彭佳鴻
內容
大湖文化主要分布於竹子溪以北的大湖台地和臺南台地邊緣,以高雄縣湖內鄉的大湖遺址(陳玉美 1980)、台南市六甲頂遺址、清風莊遺址為代表(劉益昌 1991)。大湖文化雖被認為黑陶文化,但紅陶也不少(黃士強、劉益昌 1980)。
文化遺留以陶器和石器為大宗。陶器以灰黑色泥質陶和紅褐色砂陶為主,尚有紅褐色泥質陶和灰黑色夾砂陶。紅褐色砂陶胎內摻有細小的砂粒,器形有高口罐形器、低口罐形器、缽形器,器表以素面為主;灰黑色泥質陶外表光滑、質地細緻,器形有罐形器和缽形器,其中以大口徑、低口緣、微侈的罐形器居多(劉益昌 1991)。石器中有石鋤、石鏃、石刀和石錛等(陳玉美 1980,劉益昌 1991)。從石器的功能和數量來看,作為農具的居多,其次為投擲尖器,此外遺址中也發現貝塚的存在,顯示其生活以農業為主,狩獵漁撈為輔(劉益昌 1991)。目前大湖文化還沒有絕對年代,根據陳玉美以黑陶紋飾和鳳鼻頭遺址的比對,認為與上貝塚層相當,晚於牛稠子文化、早於蔦松文化(陳玉美 1980,劉益昌 1991)。 大湖文化按照時間先後還可細分為三期:首先是大湖期;其次為烏山頭期;最後為魚寮期。
參考來源
1、陳玉美(1980)《高雄縣大湖史前遺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份》。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執行。
3、劉益昌(1991)《考古與歷史文化(上):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市:正中書局。
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份》。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執行。
3、劉益昌(1991)《考古與歷史文化(上):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市:正中書局。
資料來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