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忠雄
明治39年(1906年)10月24日,鹿野忠雄出生於日本東京。在柏木念完小學後,大正8年(1919年)4月考進開成中學。從小就對昆蟲充滿興趣的他,在中學二年級就開始採集標本;15歲那年,著名昆蟲研究者江崎悌三從台灣帶回去的許多美麗的昆蟲標本,大大的震撼了他。1925年,他來到台灣就讀台北高校,在這段時間,他已經開始對山地原住民表達強烈的關心。但因為長期在野外四處跋涉,缺席太多,他直到1929年才畢業。但此時的鹿野已經發表過很多專業論文,例如在《民族》雜誌中發表的一篇〈雅美族的漁舟〉;也代表著他開始進軍民族學領域。
1930年4月,他回到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念地理學系。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暑假,他回到台灣攀登山岳,並把其中經歷寫於其處女作:《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鹿野於1933年3月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繼續留在那裡當研究生,他選擇了台灣冰期冰河問題作為研究題目。他對雪山山脈冰蝕地形的研究,成為一篇長達106頁的大論文,分期連載於《地理學評論》雜誌。
1934年,還是研究生的他接下台灣總督府的邀請,到台灣擔任原住民政策的顧問,方便他繼續在台灣作研究。從高校時期開始至此,15年裡他不間斷地出入紅頭嶼,把雅美族當做他最重要的研究課題。這次調查,他搜集了500多件民族學標本,拍了兩千多張記錄照片,並在東京人類學會例會上發表其成果。這個時期的鹿野在昆蟲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的領域裡擺蕩,他主張一種跨學科研究,認為學術若侷限於小框框內是無法開展的。1940年11月,他出版了論文《次高山彙之動物地理學的研究》,以長年調查的雪山山脈脊椎動作相和台灣冰期研究為基礎,論述台灣島動物相的構成。這之後,鹿野已決心要專做民族學、先史學的調查。1941年,鹿野才從京都帝國大學取得理學博士學位。
1942年,世界第二次大戰在此時展開了。他被徵召到馬尼拉去做學術機構整頓的工作。他趁機去做了巴丹島的調查。從馬尼拉回去日本後,鹿野專心地處理以往所有的台灣調查的資料。他把台灣先史時代設定為七個文化層—繩紋陶器、網紋陶器、黑陶、有段石斧、原東山、巨石和菲律賓鐵器文化層;並進一步論及南島語系民族的移動路徑。因為這兩個論點是個突破,使得台灣的比較文化史有更鮮明的輪廓,向前跨了一大步。
鹿野在37歲那年,被徵召前往北婆羅洲參加太平洋戰爭。一年後(1943年),他在一場激烈的叢林戰爭中失蹤,留下無數未完成的研究。他真是二十世紀的傳奇人物,因為他親自到野外奔走,調查台灣的地形、地理及地質史,另一方面採集哺乳類、昆蟲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及魚類,全面考察台灣動物學、地理學。他深入蠻荒進行的各項調查,是近年台灣、東亞田野調查之風的始創者。
他的著作有:《台灣原住民族圖譜》雅美族篇、排灣族篇;《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一卷、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