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石璋如


撰稿者
杜美慧
內容

石璋如,中國近代著名的考古學家,曾參與重要的殷墟發掘工作,一生對於殷商考古研究有著卓越的貢獻。1904年十月出生在河南省偃師縣,他於1931年因奉學校選派,前往安陽參加了殷墟第四次的考古發掘工作,從此與考古工作結下不解之緣。1934年受聘為史語所助理研究員,1949年中研院遷台後升任研究員。由於他的研究貢獻卓著,獲中研院終身聘用之,並於1978年成為中央研究院第十二屆院士。2004年三月十九日,石璋如先生病逝,享年一百零二歲。   

致力於考古研究超過七十年,石璋如先生不僅僅對於商朝遺址的研究貢獻卓著,更是台灣光復後,促進台灣考古學研究發展的先驅。台灣光復初期,日本考古學者由於二次大戰戰敗陸續離開台灣,致使台灣考古學的發展瀕臨中斷。1949年,當時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的李濟先生,與其他在中國發掘過殷墟的考古學者一同播遷來台,並且擘劃在台灣大學內設立考古人類學系(現改稱人類學系)。石璋如先生一方面在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講授考古田野,一方面則利用學生實習或其他機會在台灣各地展開考古工作,這使因日本人離去而面臨停擺的台灣考古學,得以重獲生機。他先後調查及發掘了台北圓山、新竹紅毛港、台中營埔、南投大馬璘和洞角、台南六甲頂、高雄半屏山、屏東墾丁、台東卑南及花蓮平林及花岡山等遺址,並且在台北圓山及台中水尾溪的若干遺址地層中,首先發現及確認了文化堆積的層次.因而給台灣北部及中部地區的史前文化層序提供了可資比對的標準,為整個台灣史前文化的年代學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大約在1961年後,石先生漸漸退出了台灣考古學研究的舞台,專注地整理研究由大陸帶來台的安陽殷墟出土資料。由於其獨特的學術地位,前總統蔣中正先生還曾經特別請他不要退休,繼續貢獻學界,而石先生也的確勤於研究,長年來幾乎每日出現在史語所,整理並發表殷墟精髓研究成果,包括殷墟的穴窖、殷代天象、基址及繪製及校訂侯家莊總圖等,日復一日,至其百歲仍是如此。他最大的成就,是依據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築遺存及墓葬的研究,復原了地上的建築物,並將複雜的考古現象加以關聯,以探求殷代的營造儀式、兵馬戰車的組織及宗法禮制等,重建出當時的制度。石璋如先生的十八本學術著作裡,主要談的都是「安陽遺址考古」的發現,鉅細靡遺地重現了商代衣冠文物的面貌與當時的制度。

參考來源
1、參考網站 http://www.sinica.edu.tw/~dmuseum/4/Shih%20Chang-ju.htm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