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歷史考古學


撰稿者
蔡佩穎
內容

歷史考古學,從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指以「歷史時代」的文化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研究,可以說是考古學研究的分支之一。所謂的「歷史時代」,是相對於「史前時代」的時間框架概念,一般而言是指具有文字記載與書寫資料的時期,比如說中國的歷史時代目前確定的是從具有信史資料,也就是甲骨文的商代開始;而在北美洲的歷史時期是指從殖民與後殖民時期,在歐洲則是從中世紀(medieval)開始被稱為歷史時期。而歷史考古學就是以這段具有文字紀錄的時期作為研究對象,這也意味著,從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者們,除了可以從遺址中出土的考古遺物、現象或結構等物質遺留進行研究,同時還擁有當時的書寫資料作為輔証,讓考古學家擁有更多面向且有脈絡性的研究資訊,這也可以讓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正確性以及可信度。歷史考古學可以說是考古學與歷史學科相互合作的一項成果,因為歷史資料的解讀可以協助考古學家去尋找遺址地點、了解居住在遺址或聚落的人群可能是誰,或是確認遺址中物質遺留的用途,以及了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情況;同時,考古資料也可以反過來回饋歷史文獻紀錄,因為有時候文獻資料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並不一定真實地紀錄當時的情形,也就是未必符合史實,或是有所闕漏,因此考古資料的出現,能夠協助歷史學者確認這些史料的正確性、補強其不足與闕漏的地方,兩者相互驗證下,能讓研究者更為貼近過去所發生過的「真實事件」,由此可知,考古資料與歷史資料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在歷史考古學的研究中是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歷史考古學的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豐碩的成果,例如中國於1928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由李濟先生主持的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了甲骨文與青銅器上的銘文資料,讓考古學者可以藉由發掘出土的考古資料,確認商代存在的真實性,同時也補充史記上的闕漏,或是糾正了史記的錯誤,或是像秦始皇陵墓的出土兵馬俑,提供了有關秦代軍事、當時人的髮型與衣飾等方面的資訊,讓考古學家除了文獻資料上的描述,也可以目睹這些訊息的真實視覺呈現。而臺灣地區的歷史考古工作,成果一直不如史前考古學來的豐富,不過近幾年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例如位於台南安平的「熱蘭遮城」,是荷蘭人在1624年所建築的城堡,過去曾是當時的政治與貿易重心所在,2003年開始在此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了不少來自於中國、日本、歐洲的陶瓷器,顯示了安平地區在十七世紀確實擁有頻繁的貿易活動;而宜蘭礁溪的淇武蘭遺址於2001年至2003年進行發掘,考古學家根據其所在地點與出土的考古遺物,初步認定這是歷史文獻中的「淇武蘭社」,是平埔族中噶瑪蘭族的舊社之一,文獻中雖然並沒有特別針對淇武蘭社有關於社會文化方面的記載,但是研究者可以從遺址出土的物質遺留與有關噶瑪蘭族的資料相互映証,也可以補充其不足的地方。此外,歷史博物館在澎湖與金門地區,也都進行了不少歷史考古學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討論臺灣與鄰近地區在歷史時代的文化淵源與歷史脈絡的架構。

參考來源
1、Renfrew, Colin and Paul Bahn 1991 Archaeology: Theories、Methods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hames and Hudson
2、發掘史蹟:熱蘭遮城http://www.taiwanfun.com/south/kaoping/recreation/0408/0408DiggingTW.htm
3、陳有貝<淇武蘭遺址發掘對蘭陽平原史前研究的意義 >《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宜蘭縣史館,2004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