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植物考古學


撰稿者
曾繁邦、許湘彩
內容

植物考古學是同時涉及到考古學和植物學的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目的是利用植物學相關的知識以及研究方法,去回答或者是解決考古學上所提出的特定的問題。植物考古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考古發掘的古代植物遺存,例如花粉、孢子、果實﹑種子﹑根、莖,或是碳化的植物遺留等等。

植物考古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890年晚期,美國科學家John Harshberger研究美國西南部印地安考古遺址上之植物遺留,他用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一詞指稱他的研究,並將民族植物學定義為研究土著對植物的使用方式。Volney H. Jones則在1941年他一篇有關於植物考強調民族植物學的研究,不應只是關注植物的使用,而是應該更廣義的涵蓋所有人與植物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說直到這個時代,ethnobotany是涵蓋包括民族學或是考古學當面的植物研究,並沒有清楚區隔。60年代丹麥Hans Helback引用古民族植物學(Paleoethnobotany)一詞,指涉他在中東進行植物馴化起源的研究,但是在之後的二十年中,大多考古學者還是視其研究為民族植物學研究的一種。一直到80年代末,美國的Richard I. Ford介紹植物考古學(Archaeobotany)一詞,專門指稱考古學中關於復原以及鑑別植物的技術部分,以和涵蓋範圍較廣的古民族植物學作區別。

植物考古學的分析,是試圖去了解古代人類與植物至間的相互關係。植物考古學可以回答的問題包括,早期人類對於植物性食物的選擇、植物栽種的起源、農業的出現時機等,此外也可用來判定某個遺址的性質,或者是分析遺址週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等。 在實際的應用上,植物考古學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其中包括孢子花粉分析﹐“浮選法”﹑“灰像法”和“碳-13(13C)測定”等方法。

參考來源
1、K.W. Butzer﹐1982 Archaeology as Human Ec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 Linda Ellis ed. 2000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 An Encyclopedia, Garland.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2《考古工作手冊》﹐文物出版社。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