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過程學派
後過程學派,又稱後過程學派考古學,是相對於過程學派(或過程學派考古學)而發展出來的考古學研究取向。後過程學派發展於1980年代,首先由Ian Hodder在1986年在其書《Reading the Past》第一版中所提出的名詞,主要是對過程學派考古學或新考古學提出批評。Ian Hodder、Michael Shanks、與Christopher Tilley等人將文化理念建基在結構論(Structuralism)等觀念上,來發展後過程學派考古學。其中Hodder提出了脈絡或文化考古學(contextual or cultural archaeology),強調人類的生活理念或需求以及面對社會生活的策略,前者的功能與後者的結構二者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層關係更反映在物質文化(例如:平時所使用的物品)上;然而過程學派的研究取向卻未能處理到此一層面的問題,所以後過程學派的學者認為應當致力於物質文化的研究以掲示這個其所反映出的關係,從而解決功能和結構之間的歧異(Hodder 1982:1,引自陳瑪玲 2000)。
後過程學派考古學家認為,要解釋人類的行為模式不能只是簡單地用生態學的概念來解釋,還必須考慮他們所處的文化與社會對於人類行為在面對特殊環境的影響。 與後過程學派考古學同時的其他取向考古學,例如:認知、詮釋、現象、馬克思物質論考古學等在理論上也有較成熟的發展,使得考古學者在面對過去人類的理念、所建構的社會組織與結構、和宗教等課題的研究上,有另一面向的發展,也開啟更多的可能性(陳瑪玲 2000)。
2、Darvill, Timothy 2003[2002]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Shaw, Ian and Robert Jameson ed. 1991 A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British: Blackwell.
4、陳瑪玲 2000 〈試論台灣考古學理論應用與系統性知識建立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5: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