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葬具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葬具指的是「盛放死者遺體的器具」,用通俗的概念來說有點類似「棺材」的意思。也許有人疑惑,那怎麼不用棺材而要另外使用「葬具」這個詞呢?這是因為「棺材」在目前普遍的概念中,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漢文化與西方文化中經常使用的長形木製棺材,但是在考古學研究中,我們面對的是過去各種不同的文化和人群,他們所使用的葬具形式有些可能和棺材接近,但也有些和我們印象中的棺材有所落差,因此考古學家會使用葬具這樣一個中性而不帶有預設立場的辭彙,來表達「裝載遺體的器具」這樣的概念。   

一般來說,葬具通常有幾種常見的材質,包括木材、石板或岩石、陶器等等。在史前台灣,除了石棺、陶甕棺以外,也有發現以木材作為葬具,不過由於木材是屬於有機物,所以較常在近代的舊社類型遺址被發現,比如宜蘭的淇武蘭遺址就有發現木質的葬具,這是因為有機物的保存年代越久遠保存的難度越高;另外也可能和漢人進入台灣之後文化強勢的影響,讓原本居住在台灣的人群改變了埋葬的習俗有關。石板作為葬具在史前台灣相當常見,例如中台灣的曲冰遺址,台東卑南遺址以及整個東台灣地區都曾經發現數量龐大的石板棺;除了以石板拼湊成的葬具,還有所謂的岩棺,和石板棺不同的是,岩棺是以一整塊大岩石刻鑿出長形的凹槽放置遺體而不是用石片拼湊而成。除了木材和石材,陶器也是人類主要用來當做葬具的材料,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奇怪,不過考古學家確實從發掘和民族誌研究發現,有些民族和文化會將人的遺體放入特製的大陶甕中埋入地下,也就是所謂的「甕棺」,這種葬具在東亞大陸和海島都很盛行。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葬具是墓葬研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雖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一定伴隨有葬具出土,但葬具仍可以說是墓葬一個主要的部分,葬具的有無和種類都具有意義,葬具的使用也能夠和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有所勾連,成為考古研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