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葬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埋葬死者的次數常見的有「一次葬」、「二次葬」與「多次葬」,其中多於二次的較為少見;「一次葬」顧名思義是指行使一次的喪葬儀式行為後即將死者的遺骸一直保留在原處而不再移動。(邱鴻霖 2004,p.63)
作為最為常見的葬制,一次葬與非一次葬(二次葬、多次葬)相比,有以下幾種特徵:
1. 骨骼排列方向與相對位置
相較於二次葬而言,施行一次葬的骸骨由於未經過再取出、施行儀式或加工後再置入墓穴的處理過程,骨骼排列方向與相對關係通常符合於人體自然結構位置,若骨骸保存情況良好,甚至可見死者入葬時身體的擺放姿態。
2. 骨骸完整程度
與非一次葬相比,一次葬的遺骸較為完整。因為非一次葬在遷葬的過程中,可能忽略了遺體某些因腐爛而掉落的細小骨骼,或是基於某些因素,遷葬時只挑選某些重要的部分如頭骨、骨盆等等,造成墓穴中遺留的骨骼不全。行一次葬的遺體在下葬後不會如非一次葬者會受到人為多次的刻意干擾,因此扣除自然力影響因素後,一次葬的骨骸完整程度較佳。
參考來源
1、邱鴻霖 2004《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63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