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葬
室內葬指的是「把墓葬安置在室內」,也就是以埋葬地點來區分,過世的人也放在室內的一種葬俗;這種習俗和「在室外另外開闢一個專門用來進行墓葬活動區域」的室外葬是相對不同的兩種埋葬形式。在傳統漢人或現在的社會概念中,室內葬的方法並不流行,甚至我們會直覺「怎麼這麼奇怪」或者「好恐怖喔」,但是室內葬的做法,在台灣的史前文化以及早期台灣原住民的傳統裡,卻常被發現。
室內葬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排灣族。排灣族人有很強烈的「家」的觀念,覺得家人即使過世了還是一家人,應該埋在家裡,透過室內葬活著的家人可以感受到祖先仍住在家中一起生活;而且他們相信只要自然死亡的人死後都是善靈,會守護著家,而家裡埋葬的祖先愈多,福氣也會愈多。因為這種想法,所以他們會在他們傳統居住的石板屋中挖一個地窖的空間把過世的人以屈肢的姿勢放在裡面。直到日據時代,日本人開始禁止排灣族的室內葬俗,加上後來基督教的傳入,排灣族的室內葬才慢慢不被採用。除了排灣族,早期的魯凱族、卑南族等也都有採用室內葬的紀錄。
在考古學上,更早的新石器時代也有發現過室內葬,在台灣一個清楚的例子出現在台東的卑南遺址。台東卑南遺址進行發掘以來,出土了超過一千六百具的石板棺墓葬,雖然這個遺址並沒有遺留下完整的房舍建築,但是學者先研究房屋樑柱埋在土中,多年後腐爛形成的柱洞現象,由此了解房屋分佈的狀況。接著學者發現卑南遺址的墓葬石板棺出土的位置和柱洞的相對位置顯示,墓葬是出現在史前卑南人的房屋結構內部的地面下,由此可以知道卑南遺址的住民也有可能採行室內葬。
室內葬在我們習慣身處的文化中並沒有被採用,在現代社會的建築中更不可能實行,但如果能夠體會這種文化風俗的意涵,比方前述的例子裡,室內葬代表了排灣族人和祖先親近的關係,那麼室內葬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怪異或可怕,而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文化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