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成分分析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成分分析顧名思義就是針對考古遺物進行一些科學檢驗,用來了解構成考古材料的相關成分資訊,考古學家藉由成分分析所得到的資訊,可以進一步的了解器物原料、製作、使用等面向的訊息,對於了解考古遺物以及復原古代人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幫助。   

成分分析其實是一個寬廣的概念,主要是把一些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在考古學上,進行各種分析和鑑定的工作。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考古器物上的成分分析方面也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法;而分析的對象範圍也相當的廣泛,主要包括了陶器、石器、金屬器,甚至是一些玻璃、特殊的礦物材料、藝術品等等,都可以針對不同的物質特性選擇適合的成分分析方法。   

一般來說,器物的成分分析可以分為破壞性和非破壞性兩個大類別,前者是需要破壞考古樣本,例如透過切片或者把分析樣本溶解在化學溶液中,再進一步用不同的技術去觀察礦物組成或,或分析化學元素成分。破壞性的分析除了切片是直接觀察樣本之外,通常也都可以視為是化學成分分析。相對而言,非破壞性的分析方法通常是透過各種可直接針對器物進行分析的科學檢測儀器,比如X光繞射儀、中子活性分析儀以及各種光譜分析儀等等,利用不同的物質會在光譜上有不同反應的特性,區別器物中有哪些化學成分或元素。   

那麼,成分分析的結果能幫考古學家回答哪些問題呢?舉例來說,了解陶器胚土中含有的成分,可能可以了解原料來源、或是分析出陶器製作或使用的時候,是否有滲入特殊的添加物、又或者如燒製溫度等訊息;如果有遺址出土了玉器、瑪瑙飾品之類的器物,透過成分分析了解礦物組成,可能可以追溯到這些器物來自某個特定的礦源;又例如古代不同區域製作的玻璃器物所,有些有含大量的鉛有些則否,如果有其他不生產玻璃器物的地區出土了玻璃製品,就可以進行成分分析,依據成分特性的資料,可以讓考古學家進一步探討過去人的交換或互動關係等文化行為。   

其實不見得每個考古學家都能夠親自操作與進行器物的成分分析,通常需要借助其他領域科學家的幫助,才能完成成分分析的工作,而考古學家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要對成分分析所得到的科學數據,做合乎邏輯的推論,並且轉換成文化行為要素的詮釋,讓考古資料背後的意義可以完整的表達,如此成分分析的結果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