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地表調查


撰稿者
蔡佩穎
內容

地表調查是指以人力調查的方式,針對某個區域的地表面來進行探勘踏查,目的是調查一個地區是否有遺址或遺物。雖然一般來說,考古遺物或遺跡經過長時間的堆積作用而被掩埋在地層中,比較不容易直接被人發現,但是這些考古遺留可能會因為造山運動、斷層作用或雨水沖刷等自然營力,或是如農耕翻土、建築活動等人類行為所影響,讓原本在地層中的器物有少部分暴露在地表上面,因此考古學家可以透過觀察地表面是否有考古遺物的遺留與這些遺留的分布範圍與密集程度,系統性的記錄與收集這些器物的資料,來初步判定該區域是否可能有遺址,進而對於這個遺址所包含的範圍與遺址的內涵有粗略的了解。   

通常地表調查的方式,可以大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非系統性的地表調查,大部分是在欲調查的區域範圍內,利用步行行走的方式,沿著某一條路徑探勘與記錄地表上所出現的器物或現象;第二種則是系統性的地表調查,相較於前者是在廣大區域中,隨意沿著某一路徑進行肉眼觀察,此種調查則是希望減少觀察者主觀判斷的影響程度,以及遺物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誤差,所以通常會將需要調查的區域劃分成數個方形或長條狀的區塊,讓各個區塊中的調查者較有系統地行走觀察,對地表面上的發現能有更加精確的記錄。而一般系統性的行走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一定間距的直線行徑,另一種則為”Z”字形的行走路徑。至於在什麼樣的地表容易發現遺物呢?通常在山坡的邊緣處、農田的田埂,或是工程開挖所形成的溝,會比較容易用肉眼直接觀察出考古遺物的存在與否;而在地表能見度低的地方,例如植被茂密或是水泥地面,就很難透過地表調查來探查遺物在地面的分布狀況,所以考古學者在進行地表調查的時候,除了要慎選執行調查的方式,同時也需要考慮哪些區域較容易發現遺物,這樣可以更精確且有效率的進行地表調查,這樣也有助於後續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

由上述的資訊可以得知,地表調查可被視為是考古學研究的一種策略,可以用來初步判定一個遺址的概況,與一個地區遺址的密度,但是遺物是否會暴露在地表面上是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的,因此為了讓地表調查有效率地進行,事前對於地理環境等各項因素要多加考慮與評估,才能讓地表調查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讓考古學者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來源
1、Renfrew, Colin and Paul Bahn 2000 Archaeology: Theories、Methods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hames and Hudson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