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修整
撰稿者
周書屹
內容
二次修整是指人們有意識的在石材的斷面上,透過敲擊、折裂或是磨製等方式,做出尖部或刃部等使用面或是單純的類似外型(未加工完的半完成品)的再加工行為。在自然環境中,石頭或許有可能因為種種營力造成斷裂的現象,甚至說同一石頭有可能破裂相當多次,因此會產生某個銳利的刃邊或尖部,也可能會有明顯的撞擊點與打擊孢,造成在判斷是否為石器上的干擾,但不同於自然營力在石頭上的作用,二次修整強調人的有意識行為,因此是否為刻意的作出尖部或刃邊,製做的過程是否有順序,撞擊點與打擊孢的分布位置,都可以作為判斷的標準,也因此是否有二次修整就成為考古學者判斷是否為石器的重要依據。
至於未完成品或是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石材,這種有意識的加工行為所產生的痕跡可能就比較難以發現,但是透過是否有群聚的現象或是其石材的種類與附近的石材來做比較,也是能夠判斷出是否為石器製作區或是經過初步加工但被帶走,尚待加工的未完成品等等不同的行為活動。
參考來源
1、臧振華&劉益昌 2004《澎湖七美島: 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和初步研究》。澎湖縣馬公市 :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