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村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龍泉村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龍井鄉龍泉村,位於龍井鄉龍泉村龍目井巷道往水裡社公路兩旁,聚落北方與西方的緩坡上。遺址北側目前為龍井鄉第四公墓,東可能延伸至水裡社聚落西側附近,為大肚台地-西側緩坡的一部份。經緯度為東經120度32分44秒、北緯24度12分14秒,海拔高度介於25至65公尺間,長寬大致為950×550公尺,面積約40萬平方公尺。
此遺址為1972-73年何傳坤先生在濁大計劃進行時發現,1973年由孫寶鋼先生試掘,1989、1995年則由劉益昌先生與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的學者分別進行調查。
由孫寶鋼先生的試掘報告可知,遺址之遺物分布於台地緩坡面上,文化層約在地表下10公分,厚約100公分。遺址中可見二文化層,分別屬於牛罵頭文化和番仔園文化,二文化之遺物分布範圍並不完全重疊。出土遺物包括橙色夾砂陶、灰黑色夾砂陶、灰黑色泥質陶,前二者皆夾細砂,器型以罐型器為主,灰黑色泥質陶器表以素面為主,少量飾有斜線紋。在石器部分,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磨製石刀、打製斧鋤形器、凹石、石片器;番仔園文化層則出土打製斧鋤形器、凹石、石片器。其他遺物尚包括有骨鏃、貝殼與獸骨等。因遺址內部有二文化層,所以遺址年代之數據也有二個:牛罵頭文化層年代距今約4500至3500年前,番仔園文化層年代距今2000至400年前。此遺址文化內涵豐富且面積廣大,但1995年調查時已因果樹種植、公墓闢建等而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參考來源
1、孫寶鋼 1977 〈莊後村、龍泉村與山腳遺址試掘報告〉。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2:197 -244。
2、劉益昌 1989 〈史前遺跡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3、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2、劉益昌 1989 〈史前遺跡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3、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