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舊社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龍門舊社遺址位於東經121度55分48秒、北緯25度1分34秒,居處台北縣貢寮鄉雙溪河北岸,在現今福隆海水浴場對岸的海岸沙丘上。經碳十四定年顯示其年代距今約300-200年前,是為鐵器時代遺址,屬於臺灣北部十三行文化。遺址中出土金屬器、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和貝器等多樣遺物,並伴隨豐富的生態遺留,有貝塚、灰坑等現象、過去更曾出土過一具陪葬著小陶罐的幼童屈肢葬,是一探臺灣鐵器時代居民生活樣貌的好地點。最近的考古研究將龍門舊社遺址與十三行遺址、淇武蘭遺址相比較,得出在200-300年前,此遺址的居民與北部十三行遺址有較接近的墓葬制度,因而推論其文化淵源較相近;但同時,卻也和宜蘭的噶瑪蘭族有所交流,因而在陶器的工藝、裝飾風格方面十分相似。
此外,由於歷史文獻曾提及的三貂社可能就在附近,東北角一帶史前遺址與三貂社的關係,早為學者所關注。然而由於資料的限制,過去學者多僅就遺址所在位置位於早期北部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分佈範圍內,或是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罐為晚近凱達格蘭族持續使用兩點依據,推論此遺址與部分北海岸的遺址,與凱達格蘭族可能有所關連,卻難有進一步的突破。因此,雖然此遺址的發掘帶給平埔研究一些新的材料,但仍待更多的研究。 (潘瑋玲合撰)
參考來源
1、盛清沂 1962〈臺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60-152。
2、蘇仲卿等 1982《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專刊第14號。
3、潘瑋玲 2004《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蘇仲卿等 1982《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專刊第14號。
3、潘瑋玲 2004《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