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仁和宮遺址


撰稿者
陸泰龍
內容

遺址位在台北縣貢寮鄉仁里村,仁和宮北側的地區,東側緊鄰濱海公路,北側為106號縣道,西側及南側均為核四廠區用地,亦即石碇溪北岸的海岸平原上,海拔高度約8公尺,北緯25∘03'13”東經121∘55'40”。 遺址於1982年因進行「第四核能電廠附近路上生態調查研究計畫」之調查發現(蘇仲卿等1982),由於當時僅於地表採集到少許的遺物,且未進行考古試掘,故對遺址內涵尚不清楚,往後數次的考古調查工作亦未有進一步的發現(李光周1986,連照美、宋文薰1990,劉益昌1997)。2002年本遺址因核能四廠的建設,於仁和宮北側的樹林進行圍籬工程時,台大監看人員在本遺址的地表上發現若干史前陶片和石器,進而於2003年由台電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教授進行考古試掘。試掘期間共發掘16個探坑,各探坑分布於緊鄰濱海公路旁的綠地、運動場以及仁和宮餐廳後方的花園上。出土遺物包括有繩紋陶片與素面陶片,陶器多破碎,根據陶器部位判斷,器形為侈口鼓腹罐形器,頸部以下施繩紋,底部可能有圈足。石器部分則有石錘與磨石。   

根據發掘結果顯示遺址已遭受擾亂與破壞,單就一次的考古試掘與歷次的調查,實難對本遺址可能具有的文化內涵有一通盤的認識。不過,以目前僅有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或許可以對本遺址作一概略陳述︰第一,從出土的繩紋陶片與素面陶片的質地來看,與西北邊的內寮遺址所出土的部份陶器質地相同,另外,根據本遺址出土陶器部位判斷,器形為侈口鼓腹罐形器,頸部以下施繩紋,底部可能有圈足,這些亦與內寮遺址出土陶器相似;石器部分,則有石錘與磨石。第二,本遺址與內寮遺址相距約600公尺,皆位於相同的地理區位,屬古沙丘地形,由此看來,本遺址與西北邊的「內寮遺址」的繩紋紅陶文化有關,由此推論年代可能距今約4500-3500年前。

參考來源
1、蘇仲卿等 (1982)。<第四核能電廠附近路上生態調查研究>。《環科會專刊》14:34-39。台電公司。
2、劉益昌 (1995)。<核四及鄰近地區史前遺址與文化>。《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搶救核四廠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刊》:70-92。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3、陳有貝 (2003)。《核能四廠「單身備情宿舍/餐廳新建工程」(餐廳部分)及「仁和宮以北至雙溪公路口圍籬改善及周邊景觀工程」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台灣電力公司。
4、陸泰龍 (2003)。《台北縣石碇溪口與雙溪河口及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以內寮等五個遺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