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國小遺址
鄧公國小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淡水鎮,位於鄧公路往淡江大學路上緩斜之南側河階面及台地緩坡下部,即鄧公國小後西北側一帶,可由學府路111巷進入;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6`26"",北緯25°10`27"",為大屯火山熔岩台地緩坡近淡水河口平原處。
此遺址為1991年劉鵠雄進行地表調查時所發現,當時鄧公國小建地時,興建工程在挖基土時曾有海相層露出(牡蠣扇貝等),並發現其耕田表土下有「圓山文化」的堆積。
1992年,劉益昌、劉鵠雄曾覆查,1997年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計畫亦曾對本遺址做過若干的調查,依據劉益昌的研究認為,依遺物內涵的差異,北海岸地區「圓山文化」又可分為龜子山類型(年代約在3100~2700B.P)和福隆國小類型(年代約在3000~2000B.P),而本遺址所有的龜子山類型其陶器典型特徵包括:黃橙色夾細砂陶、橙色粗砂陶、橙色泥質陶及少量的橙色角礫粗砂陶等,這類型的遺址多半分布在金山至淡水河口之間海拔較低的紅土階地上,根據劉益昌先生等在龜子山發掘所測得的年代分別為2739 B.P、2860 B.P、3098 B.P等,因此將這類型文化年代定在3100~2700B.P(劉益昌1997)。 及至執行2004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時,陳得仁先生亦曾調查過此遺址,當時發現遺址四周已因鄧公國小擴建及新蓋的大樓所掩蓋,耕田表土面積殘存不多,遺址遭到相當的破壞。這個遺址在淡水地區應屬重要遺址,根據歷來多次調查所採集的遺物有:粗砂褐色陶器、淡褐色素面夾砂陶等,遺址至少有二個文化相,一個是「大坌坑文化」,年代約在5000~4500B.P,另一個則是年代稍晚的「圓山文化」,年代約在3100~2100 B.P。
2、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黃士強等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二),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
3、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4、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