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豬肚山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豬肚山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新店市柴埕里,位於新店市安康路一段和安和路交會口,即及人中學校區所在的山丘上;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30`21"",北緯25°58`21"",其地形為台北盆地南緣清水山塊侵入台北盆地上的支脈前緣,為新店溪西岸沖積平原上突出的小圓山,形如覆釡,故曰猪肚山(盛清沂1960)。   

此遺址為盛清沂、吳瑞基在1959年9月27日所發現,當時盛、吳二位調查外挖子山後遠望安坑溪西岸猪肚山,發現地形良好,乃前往調查,於是發現本遺址。本遺址地形為一小山丘,山頂海拔約40公尺,高出附近地面約20公尺,山丘東側斜坡弛緩,面積約300公尺,在緩坡接近地面高5~10公尺的100公尺範圍內,皆可看到遺物出土,惟當時未能確定遺址的範圍(盛清沂1960)。這次的調查採集到石製標本,分別為半磨製大型石鋤、中型石鋤及磨製安山岩有肩長形石鏟等,但並沒有採集到其他遺物的記錄。此後在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及1990年「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時,皆覆查過此遺址,但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說明本遺址的內涵。直到2003年捷運系統安坑線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李坤修曾對此遺址是否受捷運系統影響而做過調查,但調查的目的著重在遺址受捷運系統的影響與否,調查後確定此遺址距離捷運系統有300公尺之遠,並不會受捷運系統所影響(李坤修2003)。2004年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所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時,盧瑞櫻亦調查了此遺址,唯調查當時,遺址所在的山丘頂面及緩坡面已為校舍和道路所覆蓋,遺址可能保存不佳。

雖然歷年來的調查,並沒有直接可以說明本遺址文化內涵的遺物出土,但在出土的石器中,其中有一件為有肩石鏟,此器形一般為圓山文化所特有。因此,本遺址很可能具有圓山文化的內涵。至於其他進一步的資料,則有賴日後更詳盡的研究。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
2、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4、李坤修(2003)《運安抗線環境影響說明書》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5、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