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福興遺址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福興遺址位於南投縣南投市福興里,在八卦山台地東側的緩坡上,東鄰貓羅溪,標高約120-150m,經緯度為東經121∘38'34”,北緯23∘57'11”( 方格座標E214100*N2649400m ),本遺址於1972-1973年由何傳坤調查發現,當時稱為小半山Ⅰ--Ⅳ共四點遺址,於2004年的普查被合併整理為今日的福興遺址。遺址範圍長約500公尺,寬約250公尺,面積約12500平方公尺,雖被列為重要性遺址,然而今日現地種植荔枝,因果園開墾對遺址已有若干程度的破壞。 本遺址出土的遺物包括陶器、石器兩大類,經判定屬於內轆文化之內轆類型,年代距今約2000-1300年。陶器有黑色粗砂陶、黑色泥質陶、灰色粗砂陶、灰色細砂陶、灰色泥質素面陶、灰褐色細砂陶等類別,製作方法有手製也有輪製,似乎沒有完整器型紀錄,除素面陶外紋飾種類豐富,可見波浪狀櫛目壓印紋、刺點紋、刺點及波浪點帶紋、斜線圓圈紋、弦紋、羽狀劃紋、平行細線紋等。石器則有端刃器、邊刃器及石錘等。其中端刃器打製磨製皆有,形式多元,包括打製方形斧鋤形器、打製靴形斧鋤形器、打製匙形斧鋤形器、磨製有脊斧鋤形器、磨製片狀斧鋤形器、磨製匙形斧鋤形器以及磨製鑿形錛斧形器。邊刃器則是磨製馬鞍形器。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台北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