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嗄嘮別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嗄嘮別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北投區桃源里,可經由北投中央北路三段118號和64巷抵達,即「桃源原生植物公園」東南側與桃源國小之間的緩坡上;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8'34"",北緯25°08'24""。為大屯山係面天山西緣第二階紅土台地,南側臨接關渡平原的凹谷沖積坡。   

1953年1月24日盛清沂覆察日前發現的江頭遺址後,循公路回北投經嗄嘮別時,見道旁住戶錯落,發現村後山嶼斜坡弛緩,地形適合人類居住,前往查看乃發現此遺址。遺址所在為一山嶼,北依嗄嘮別山、南臨關渡平原、東西兩側有山丘;地勢北高南低。這次的調查遺址分布的範圍並不明確,僅採獲打製石鋤、安山岩磨製石斧刃部殘片各1件(盛清沂1957)。其後於2002年郭素秋在此調查採集的遺物有火成岩系夾砂陶、泥質夾砂陶、安山岩製斧鋤等。除上述曾獲遺物的調查外,歷年來於此遺址做過地表考查的尚有: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1990年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項下;1992年劉益昌(在捷運北投機場開挖處發現文化層);1999年劉鵠雄;1999年劉益昌;2001年郭素秋、劉鵠雄;2004年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 』的盧瑞櫻等。

經過多次調查及出土的遺留的資料顯示:此遺址所出土的遺物包括了二個不同的文化內涵:一個是「圓山文化」年代約3200-1800B.P及年代較晚的「植物園文化」年代約2800-1800B.P。值得一提的是北投地區的幾個植物園文化遺址,遺物分布於偏低的山腳伸入平原之地帶,而「圓山文化」則分布範圍較大,除了見於「植物園文化」的分布範圍之外,並出現於較高的斜坡上,此與台北盆地西側、淡水河中游左岸地區,「植物園文化」遺物分布在斜坡的最高處,而「圓山文化」遺物分布在斜坡下的現象明顯不同,顯示二者在空間分布範圍的部份差異頗具意義(郭素秋2002)。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57)〈光復後台北盆地邊緣史前採集簡報〉《台北文物》6(2):1-39。
2、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稿 卷四 史前志》板橋: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3、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連照美等 1992)《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71,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5、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6、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