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窟遺址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蜈蚣窟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南投縣埔里鎮溪南里,經緯度為東經120˚56'25”,北緯23˚57'53”(方格座標為E243925*N2651050m),1970年代Richard B. Stamps初次發現此遺址時記錄為埔里第19、32、33地點,至2004年史語所普查時才合併定名為蜈蚣窟遺址。
遺址所在地位於石株頂遺址南方之脊稜頂部,海拔高度470-490公尺。其西邊崩崖直下為桃米溪東邊崩崖下不遠處即為南港溪,南邊為平緩坡地及鞍部,現蓋有一大型寺院,名為彌陀寺。
遺物分布於脊稜頂部平坦處,東邊及南邊緩坡處也零星散見。遺址範圍長寬約200公尺×100公尺,面積約20000平方公尺。歷次發現遺物包括方形石棺、陶器與石器。陶器包括灰褐色粗砂陶、橙皮灰胎夾砂陶。石器包括石鋤、石斧、網墜、石核、石器殘片、蛇紋岩錛、板岩磨製石槍頭等。此外,遺址高地平台之文化層中曾出土小型金屬煙斗。這些遺物經辨認屬於大馬璘文化之大馬璘類型,年代距今約2400-1700年。
本遺址為埔里盆地中難得有金屬器出土的遺址,與近代原住民應有密切關係,因此被評為重要性遺址。遺址現地保存狀況除少部份成為耕地遭受擾亂之外,從遺址西邊的斷崖下往上看,地表下的土層有明顯土色變化,文化層保存狀況良好。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台北.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