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新社新六村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新六村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新社鄉慶西村,地理上則位於新社河階群中水底寮河階南側,新六村(上坪)聚落西、南側田園中,為東勢丘陵-新社河階的一部分。遺址所在地為一台地,南側略高,地勢向北側緩傾,比高約為90至100公尺。海拔高度則介於545至570公尺間,長寬大致為450×750公尺,面積約26萬平方公尺。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48分44秒,北緯24度10分56秒。   

此遺址由劉益昌先生於1982年發現,並於1992年調查,1995年則因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而再次進行調查,此外無其他更進一步之研究資料。   

遺址內遺物分布狀況以聚落西側區域分布較為密集,出土遺物在陶器部分包括灰黑色陶、灰褐色夾砂陶,石器部分則有磨製錛鑿形器、磨製石刀、網墜、打製斧鋤形器等,1992年調查資料中尚紀錄有玉錛。由出土遺物判定遺址所屬文化為營埔文化,年代約為距今3000至2000年前,是營埔文化代表性遺址之一。營埔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大肚溪和{1485:濁水溪}中下游一帶的丘陵與河階地上,由於分布範圍廣,各遺址間變異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與缽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種類也相當繁多,包括石鏃、石錛、石刀、石鋤等。   

保存狀況方面,從1995年普查資料可知,遺址所在之台地已因當地農民種植果樹,成為階梯狀果園,部分地區並有旱田與少量建築物,除此部份之破壞外,其餘區域保存尚完整。

參考來源
1、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2 《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報告。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3、臧振華 1999 《台灣考古》。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