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猴仙洞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猴仙洞遺址行政隸屬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位於下水窟遺址的北邊,屏153號公路東側處;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0°40'47"",北緯22°1'57"",位於一珊瑚礁隆起海階山麓緩坡上,面積狹長,西接大平頂高位台地,地勢向西南傾(臧振華等1994)。   

此遺址為李光周等人於1984年調查墾丁地區考古遺址時發現,當時的調查僅發現地表有陶片,從陶片的型態上判斷此遺址應屬鵝鑾鼻第四史前文化相(李光周等1985:45)。之後,臧振華等人執行台閩考古遺址調查計畫時,複查了此一遺址,調查時可發現地表遺物分佈疏密不一,文化層在地表下20公分處,厚達100公分。除了被部分農作物耕種所翻動的影響外,遺址之保存狀況尚佳。出土之陶器類型有繩紋、方格印紋陶、條狀印紋陶以及素面紅陶等,其他之文化遺留有珊瑚礁岩質製成之刃器;除此之外亦有貝殼及獸骨遺留。按其出土之文化遺留判斷,其文化類型為鵝鑾鼻第四史前文化相,年代距今約3,000~2,000年(臧振華等1994)。(遺址年代歸屬可參見附表)   

陳瑪玲於台閩遺址調查計畫(上述計畫1994年1月)時,曾進行2×1m2之試掘坑。發掘出土的遺留有珊瑚製成之網墜、邊刃器、匙狀器以及斧型器等,亦有蠑螺蓋製成之貝刮器(陳瑪玲2000:72)。她以猴仙洞遺址發掘出土、地表採集以及墾丁地區其他遺址之遺留分析比較,研究墾丁地區各考古遺址的功能及其所反映的聚落模式,從出土的遺留組合判斷,認為猴仙洞遺址應為一處居住性質的遺址,而非史前人類特殊活動遺留的結果(陳瑪玲2000:71)。

參考來源
1、李光周、鄭永勝、凌平彰、陳維鈞、韓旭東、陳有貝(1985)。《墾丁 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17)》,恆春: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陳瑪玲 (2000)。〈鵝鑾鼻III-IV期文化相的聚落模式與系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4:63-96。
3、臧振華等 (199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屏東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