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頂街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頂街遺址位於大肚聚落北方大肚台地西側緩坡,經緯度為北緯24度99分37秒,東經120度32分20秒,海拔高度介於20至50公尺間,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大肚鄉頂街村。新台1線省道恰從遺址中心地帶通過,道路兩側可見遺物。頂街聚落東側台地緩坡通往果園之產業道路將地層切出斷面,露出數個小型貝塚層。
此遺址於1943年時由國分直一先生發現,1972年濁大計劃進行時何傳坤先生進行調查,1973年由R.E.Dewar試掘,劉益昌先生則於1989與1992年再次進行調查,1995年間因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而會同學者針對此遺址進行二次會勘。
遺址文化層土質為灰黑色,以東北側遺物較為密集,由1977年之試掘資料顯示,文化層約在地表下20公分,厚度因地點而有厚薄,最厚可達180公分。出土遺物包含橙紅色夾砂陶、灰黑色夾砂陶、灰黑色泥質陶等,多為素面,夾細砂,以罐型器為主。另有橙色夾砂陶,夾砂粗細不一,器型以罐、缽型器為主,器表多素面,少量飾以繩紋。石器方面則有石鋤、石刀、石斧、石錛、網墜、石片器等等。生態遺留則以貝殼為主,遺址範圍內可見點狀分布的貝塚。年代約為距今4000到2000年前,屬於牛罵頭文化晚期,是牛罵頭文化代表性遺址之一。
保存狀況方面,從1995年的調查資料可知,因新台1線省道從中心地帶通過,再加上果園開發與房舍興建等工程,遺址部分土石已遭移除,保存狀況不佳。
參考來源
1、何傳坤 1977 〈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2、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Dewar,Robert E. Jr 1977 Niu-ma-tou, Ting-chieh, and Chiu-she:A Report of the Archaeology of Three Sites in the Tatu River Valley.
4、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65-161。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劉益昌 1989 〈史前遺跡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6、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3、Dewar,Robert E. Jr 1977 Niu-ma-tou, Ting-chieh, and Chiu-she:A Report of the Archaeology of Three Sites in the Tatu River Valley.
4、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65-161。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劉益昌 1989 〈史前遺跡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6、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