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遺址
深坑遺址位於南投縣國姓鄉國姓村,在地理區上則屬於中部山區的埔里板岩山地的丘陵上。由國姓村東南方,沿北港溪支流上行約1.5公里處,為一崎角形高地;在133號縣道轉82號公路,遺址便位於過2.5K處右邊丘陵稜尾的緩坡上,上面有一寺廟「慈湄宮」,地址為國姓鄉竹坑巷36之2號。經緯座標為東經120° 51' 30”,北緯24° 01' 32”,方格座標為E235575 × N2657849。
遺址在早年的紀錄調查中,如臧振華在1977年濁大計劃中的調查紀錄,曾提到在種植水稻的遺址西側坍塌泥土中採得石器、陶器及一個紅色圓形陶蓋。在200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調查紀錄中,發現遺物分佈非常零星,只有在高臺北側近崖邊的香蕉園裡,採得打製石斧殘件及砍砸石器。早年調查紀錄中,遺址為一高低不平的高臺,後來被夷成平坦面,所以臧振華先生推測其已經遭受到破壞(臧振華,1977)。在中研院的調查中,已種植香蕉與枇杷。
遺址曾經出土非常多的陶器與石器,1977年臧振華先生發表,在陶器部分,有紅色素面夾砂陶、灰色夾砂陶、灰色泥陶和灰黑色粗砂軟陶;在石器部分,則曾出土打製長形斧鋤形器、打製匙形斧鋤形器、打製寬刃斧鋤形器、打製有頸斧鋤形器、打製圓形斧鋤形器、打製葉形斧鋤形器、打製石刀、打製錘形器、有槽網墜、有穿墜形器等(臧振華,1977)。在內政部遺址分類中,本遺址被分類為重要性遺址,但是由於缺乏正式的考古研究,所以遺址的文化類型、年代等至今仍未有確定的歸類。 (本文改寫自《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之內容資料)
2、臧振華 1977 〈南投縣烏溪河谷考古調查〉,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163 – 23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七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