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掃叭遺址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掃叭遺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遺址於1988年被內政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在遺址地點的現場,可以看到明顯立於地表的兩根石柱,是目前臺灣考古發現中最大的石柱,依據石柱所在地,遺址區域規劃了一個可供參觀休憩的區域。
掃叭遺址最早的調查記錄是由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所進行,後來亦有考古學者進行多次的地表調查,至今為足尚未有正式的發掘記錄。過去本遺址在考古文獻記載上曾稱「舞鶴遺址」,後來正式命名為「掃叭遺址」。
根據多次學者的調查分析,認為掃叭遺址所屬的文化類型應為卑南文化,年代約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遺址上最大的特色即為兩件石柱,其中一件就記載發現時已倒於地面,後再經豎立,關於其功能與意義,學者推測可能類似於排灣族的祖先雕像,亦可能是做為建築結構的一部分。
在掃叭遺址發現的主要遺物內容方面,陶器主要為夾砂素面紅陶,多呈橙紅色;石器方面較為多樣,工具類包含有打製石斧、石錛、石刀、石杵、石鏃、石臼與砥石等,其它尚有裝飾用石環及不明用途的帶穿圓板等。(劉益昌等2004:1509-SP;李德仁1992;連照美、宋文薰1982:135;鹿野忠雄1930)
目前調查的遺址範圍內,多為茶園或作為農業用途,亦有少部份建築,皆是導致遺址與文化層受到擾亂與破壞的主因,如李德仁(1992:73)所言:「應有適當的整體性遺址公園規劃來維護遺址,而新的工程建設事前則應做好文化資產評估,以避免對本遺址進一步的破壞。」
參考來源
1、李德仁 1992〈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圖說:掃叭遺址〉,《田野考古》3(2):67-72 2、鹿野忠雄 1930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一)(二)〉,《人類學雜誌》45(7):273-285;9:362-374
3、連照美、宋文薰 198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
4、劉益昌、陳仲玉、陳光祖(劉益昌等20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3、連照美、宋文薰 198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
4、劉益昌、陳仲玉、陳光祖(劉益昌等20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