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馬太鞍遺址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馬太鞍遺址,根據2004年出版的考古遺址普查資料記錄,遺址行政隸屬花蓮光復鄉太平村,位於村落北方及第一公墓間的區域內,經緯度為東經121°25'13”、北緯23°40'41”(劉益昌等2004:1507-MTA-1)。   

本遺址最早於1914年由日人佐山融吉發現,「『馬太鞍溪右岸小高地馬太鞍社發現有一斷面,於一吋地表黑色土層下,有一尺五吋深之淺黑色土層,並於淺黑色土層下緣與赤色土層上緣之間發現有人為加工之石器』(佐山融吉1914:219-221),從其記錄所繪製之簡圖推測,黑色土層應為地表土,淺黑色土層則為文化層,赤色土層應為生土層,出土遺物包括有帶旋截痕之圓盤與石核、打製石杵等遺物。」(引自劉益昌等2004:1507-MTA-1)   

之後至1990年才有學者前往馬太鞍遺址進行地表調查,發現有帶旋截痕圓盤、打製石斧、繩紋陶片、素面陶片,認為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史前遺址(連照美、宋文薰等1992:130)。在2004年的考古遺址普查計劃的地表調查中,研究者認為此遺址應包含有東部繩紋紅陶文化之繩紋陶片和靜浦文化水漣類型之暗褐色夾細砂素面陶與橙紅色夾細砂素面陶,前者年代約為4500-3500B.P.,後者則為1500-350B.P.,並建議應將馬太鞍遺址指定為古蹟(劉益昌等2004:1507-MTA-1, 3)。   

另外,馬太鞍遺址範圍內亦涵蓋有過去部落傳統生活的領域或舊社的所在,例如過去原置於部落祖祠旁之頭骨架,後因日治皇民化政策而改建「馬太鞍納骨碑」來置放,現在該處成為部落信仰與祭祀場域(同上引1507-MTA- 3)。而且在阿美族的傳說中,馬太鞍社(系統)與祖先傳說有著相當的看要性(臺灣總督府監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0:8-13),所以在研究時亦不能忽略遺址區域與當代原住民之相關性。

參考來源
1、佐山融吉 1914 〈イワタソ社遺跡地〉,《蕃族調查報告書 阿眉族》,頁219-221。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
2、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市原常夫、馮淑芬、李德仁、陳韻安、黃信凱(連照美、宋文薰等1992)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臺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第一年度計畫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3、劉益昌、劉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端(劉益昌等20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4、臺灣總督府監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