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覆鼎金遺址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埔里.覆鼎金遺址行政上屬南投縣埔里鎮水頭里,經緯度為東經120゚57'30”,北緯23゚57'14”(方格座標E245675*N2649925m),海拔高度為470公尺,位於埔里盆地內突起的小丘上,此小丘因地形狀似覆鼎而得名,遺址北邊有番社溝(如今整治為枇杷城排水溝),西南邊有南港溪,遺址現地為埔里第一公墓。
遺址範圍長寬大約50公尺×50公尺,面積約2500平方公尺,遺物分佈於小山邊緣及緩坡處,包括灰黑胎黃褐色夾砂陶、細繩紋黃褐色夾砂陶等陶器,以及斧鋤形器、石錛、石鏃、石矛、石刀、網墜、石錘、砥石等石器。屬於大馬璘文化之大馬璘類型,年代距今約2400~1700年。
此地地理位置高起而近水,非常適合人居,於清代時曾為埔社的舊社所在地,實為埔里鎮的重要歷史空間,然遺址近百年來都作為公有墓地,四周也已闢成水田、菜園和苗圃,保存狀況不良,可能已遭嚴重損毀,讓人聯想到號稱一級古蹟的大坌坑遺址,同樣淹沒在枯骨碑林之間,令人不勝唏噓。本遺址2004年調查時於邊緣地帶還發現少許文化層殘留,並且如今鎮公所已宣布本公墓禁葬、遷葬,將來若有任何開發或土地利用計畫,應先有考古方面的前置作業,才不至於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此種政令與動作為文化資產的保存做了良好的示範。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台北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