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洞角遺址
洞角遺址(代號TC),位於濁水溪中游集集鎮東方三公里洞角高位河階處,行政隸屬為南投縣集集鎮富山里。遺址中心經緯度為N23∘49'50” E120∘48'06”。海拔約300公尺。範圍東西約500公尺,南北約350公尺。現況為香蕉和檳榔種植區,隙地上仍可發現遺物散布,保存狀況在農地保護下大致良好。
本遺址為西元1954年農民墾地時發現石器一批,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鑑定為史前遺物,遂由劉枝萬、劉斌雄進行初次發掘,並定名「洞角遺址』。1957年,康乃爾大學的Judith M. Treistman在洞角進行小規模試掘,發表數個碳十四年代,但未出版報告。1972年濁大計畫下,由臺大考古人類學系黃士強進行濁水溪中游北岸調查時,至本遺址進行調查及採集。1975年,孫寶鋼延續濁大計畫工作,在洞角的長山頂、隧道口二地點進行試掘。1981~1982年黃士強率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生至洞角小坪地點進行兩梯次實習發掘,成果由厲以壯發表以洞角為主題之碩士論文。1987~1988邱敏勇在洞角第一、二地點間進行試掘。1992年黃士強再率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進行實習發掘。
本遺址陶器含有繩紋紅陶、素面紅陶、灰黑陶等,而以夾砂或泥質的灰黑色系陶器為特徵。器型以鼓腹圜底罐為主,另有缽形器;特殊器型有陶環,紋飾有印紋、劃紋、刺點紋、波浪紋、橫行曲折紋、羽紋等。石器則有打製石斧、兩縊型網墜、石鏃、石刀、石錛、磨製石斧、石杵、戈形器、石槌、石球,另有少量玦和環的殘件。
本遺址定年結果為3840±380B.P.,1631±160B.P.,均尚未校正。文化層可分為牛罵頭文化層和營埔文化層,可能亦有大邱園文化層。文化盛期年代約距今3300-2600年左右。
2、劉斌雄 1954 〈洞角遺址發掘簡報〉,《南投文獻叢輯》1:3~4,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3、劉枝萬 1956 〈南投縣考古誌要〉《南投文獻叢輯》4:7-89。
4、連照美 1969a 〈南投縣集集鎮洞角史前遺址發掘材料的整理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58~59年》:93~94。 1969b 〈狄麗梅博士在台灣中部的考古工作〉,《中國民族學通訊》9:33-34。
5、黃紹賢 1982〈曲冰遺址與洞角遺址發掘記〉,《南投文獻叢輯》28:245~259。
6、孫寶鋼 1982 〈洞角與長山頂遺址試掘報告〉,《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25:73~142。
7、邱敏勇 1984 《南投縣集集鎮大坪頂遺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黃士強 1977 〈濁水溪中游北岸考古調查〉,收於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pp:327~347。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9、厲以壯 1991 《洞角遺址暨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