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遺址
所謂的季節性遺址,是指那些人們隨著季節轉換而周期性佔居的地點,在廢棄後所形成的考古遺址。季節更迭與氣候轉變有著直接的關係,包含了溫度、雨量、日照量等層面,每個面向都對人類生活影響極大。地球上不同的地理區域,因為所處的緯度、地形等因素相異,造成有些地方四季不分明,有些地方卻因季節不同造成氣候產生明顯的落差。而在那些氣候分明的地區中,就比較容易有季節性遺址的分布。
在此舉例說明。對於以狩獵採集或山牧季移之畜牧維生的群體來說,最重要的生存條件是人們的生命安全與糧食資源充足,但是他們居住的地區,並非一年到頭都適宜人居。氣候轉變所造成的生活條件惡化(如雨量不足、溫度過低),一來也許使得該地區糧食資源生產嚴重不足,或者更嚴重地直接威脅人的生命安全。為了存活,人們往往隨著季節更迭,暫時搬遷至另一處較為合宜的住居地,直到惡劣的季節過去,才再次遷回那片原來的土地。如此的人類行為,就會形成特殊的季節性居住處所,而在該地點被人們棄居之後,便成為季節性的考古遺址。
在這種遺址之中,遺物的堆積會有層位上疏密甚至是有無的變化,當人們住居於該遺址,遺址會有人類密集活動所遺留下的物件分布,諸如垃圾遺留、使用的器物;相反地,當人們搬遷離開,遺址自然便呈現出遺物分布闕如的狀態,這些現象即反映人們周期性住居之行為。研究者藉由遺物的分析,還可以嘗試推論該遺址是哪個季節的居住地。例如貝類在暖水和冷水中,殼的生長速率並不一樣,因此觀察貝殼可以看出其被人們所捕食的季節。當一個遺址中大量地分布著某類型的貝殼,也許就顯示該遺址主要在某一季節被人們住居。
此外,不同的氣候狀況,也許致使人們進行的生業經濟活動有所差異,就某些地區山牧季移式畜牧的例子來說,夏季時山上水草豐美,畜牧者趕著牲畜上山,在山上的住居地必然有著許多畜牧的器具;秋冬之際,牧者趕著牲畜下山,在山下也許趁著閒暇從事了些小型農業,而有著一些其他的農具。諸如此類從事不同生業經濟活動,遺址中器物的功能組成也必然有所差異,配合當地的自然地理資訊,或許就能了解遺址與季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