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兩奶山遺址
兩奶山遺址位於台南縣曾文一橋東北約80公尺,兩奶山南側山麓至溪崖邊,全區位於玉井盆地北緣,南側臨曾文溪,北側之兩奶山為一狹長矮丘,土壤屬砂頁岩沖積土。遺址地理位置在東經120°29`9",北緯23°11`56";行政隸屬於台南縣楠西鄉照興村。遺址海拔高度為110-130m,遺址面積長寬大致350m×150m(臧振華等1994)。
遺址於1977年臧振華進行時調查所發現,並進行過試掘。1992年臧振華等執行「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時,調查此一遺址。1994年因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年)」台南縣市部分時,再次進行考古調查。此次調查的結果顯示,以兩奶山南側山麓緩坡之遺物分佈較為密集,除了甘蔗及果園區域破壞較嚴重外,其他部分保存狀況尚稱完好。遺址調查採集的陶器有橙色近泥質陶(摻和料以粗砂為主,夾砂密度低;器形以罐形器為主,另見有相當數量的橫把及少量柱狀把;陶器器表以素面為主)、灰黑夾砂陶(摻和料以細砂為主,夾砂密度大;器形以罐形器為主,未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僅見腹片,紋飾有篦劃波浪紋)。石器方面有打製斧鋤形器、磨製斧鋤形器、打製磨刃斧鋤形器等。根據遺址採集所得文化遺物推測,兩奶山遺址之年代與文化歸屬為距今3,500-2,000B.P.左右之鹿陶類型,遺址保存狀況良好,且相當具有地方類型代表性(臧振華等1994)。此遺址雖曾進行過發掘,但並無發表相關的發掘結果,因此其文化內涵、地層堆積及遺址的分佈範圍尚還需要進一步確定。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199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年):台南縣、台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