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Tauen/Savulo舊社


撰稿者
郭倩婷
內容

此舊社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八卦村,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至六百五十公尺。其地位於汶水溪北岸,流經現砂埔鹿聚落支流上游兩側緩坡地。此社族人的原居地是在現聚落之北山坡上的一片緩坡地,海拔高度約在六百五十公尺左右,名稱也是沙布鹿或沙舞樂(Savulo)。在舊社所在的這片土地上有兩面積較廣闊的階地,分別為二個小部落,位在較低處者稱為Sikaan(薛稼鞍),位在高處者稱為Tauen。兩聚落均已併入現在的砂埔鹿聚落中。   

這個舊社人群屬於泰雅族澤敖列亞族(Tseole)莫里拉系統(Mererax)的汶水群(Li-lax),或與大湖群合併統稱為大湖群(Ma-ao)。口傳歷史中族人由大霸尖山經過大湖溪流域而至汶水流域,居住在淺山、丘陵交界處,有時也會至較低緩之平地進行生業活動。後因漢人驅迫,而重回汶水溪流域。Sikaan部落的祖先是住在大湖溪的細道邦社(Sakuhan),後來移居至沙核暗社東方山坡上。西元1903年因為社人襲擊汶水隘勇線,因此遭到日本搜索隊的追捕,越過東洗水山至大安溪支流北坑溪中游左岸居住,之後才又遷回。因此整體來看,這個舊社歷史約有一百年左右。Tauen部落的歷史應該比Sikaan部落早,二者以婚姻關係加強彼此的合作。但在1903年時,與Sikaan社相同,族人大批避居東洗水山東麓的高地。之後Tauen社民遷回故地時,有向下移居的趨勢,結果集中在現今砂埔鹿上聚落。1940年代霧社事件之後,也有部分霞喀羅群(Sykaro)族人聚集於此,取得Sikaan社的土地,從事水田、旱田混合耕作的生業活動,形成汶水群、霞喀羅群共居的狀態。日治末期兩社人也曾向八卦溪下游拓植,在汶水溪與支流八卦溪會合處東北約兩公里之處建立兩小社,名為陀諾克(Toanok)與馬拖揚(Mataonayan)。目前的砂埔鹿聚落名為Kuwis-awy,意思是被awy長老發現的險峻山谷。

根據劉益昌與吳佰祿的調查(1994),Tauen舊社後裔之建築部分仍留有1970年代的痕跡,具有強烈的客家建築風格,但是竹林中更早期的遺留則已消失。Sikaan部落的遺留則因霞喀羅群的拓植而遭到破壞,砂埔鹿下聚落的建築幾已全部翻新為1970年代之後的水泥建築。但於現聚落東北側標高七百四十五公尺稜線下,靠近山頂的緩坡平台上,發現比泰雅族汶水群時代更早的文化遺留,在聚落西面的開墾地緩坡上,也發現三處屬於開墾地或小型居住區類型的考古遺留。按族群歷史推測,此地可能有賽夏族早期的活動痕跡。因此就文化意義上來看,或許可從這個舊社遺址來探討賽夏族、泰雅族兩族群間的接續與接觸形式。

參考來源
1、廖守臣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 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2、劉益昌、吳佰祿 1995《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二):大安溪、後龍溪上游部分》,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
3、中國地理學會 2004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三年研究報告書》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