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仁愛曲冰遺址


撰稿者
鄭建文
內容

曲冰遺址,位於南投縣曲冰至武界間的濁水溪上游河谷Qais高位河階地上,行政區域隸屬於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遺址中心經緯度為E121∘04'19” N23∘57'26”。海拔高度約919~924公尺。全階地面積為2.5公頃。遺址現保存狀況尚可,為南投縣政府以鐵絲網圍起保護。   

本遺址為中研院史語所陳仲玉於西元1980年秋天參與人事行政局楓葉谷健行隊時所發現。於1981~83年時,由石璋如、陳仲玉主持調查計劃,於霧社到靜觀一段的河谷發現19處遺址。1983年同計劃在曲冰進行首次試掘,文化層明確,而由石璋如定名為「曲冰遺址」。1983年陳仲玉進行了首次正式發掘工作,發掘了43個探坑。1985~1987年在行政院支持下,陳仲玉進行了第三次發掘,共發掘了307.5個坑,出土陶質標本88,974片,石質標本29,423片,墓葬亦達102處。內政部民政司於1991年委請陳仲玉進行維護方案規劃,規劃報告中配合遺址保存與展示空間,擬定維護之完整方案,惟迄今未由行政單位落實執行。   

本遺址遺物量大,陶器有素面夾砂紅褐陶、灰黑色粗砂陶、灰黑色細砂陶、紅褐色泥質陶、紅褐色細砂陶、黑色夾砂陶、灰色泥陶等多類陶類,但以素面陶為主,另有陶珠、陶紡輪等。石器器型有:石刀、石斧混合器、帶孔石刀、刮削器、石錛、石矛鏃、網墜、打製石斧、礪石、石杵、石圓片、石英、石臼、石材、石片、石玦、石鑿、打製石刀、紡輪、石環、石管、石砧等,另有可能來自東部地區的玉質裝飾品,但僅有10%為磨製。記錄所得墓葬達171處,均為板岩質多片拼合石板棺,惟多無人骨保存,推測應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為東西向。地層中有大量可判別為建築遺構的板岩殘片,明確可辨明者可分5類48間屋址,屋址間常有相互疊壓狀況,屋內生活面下幾均有墓葬存在,顯示聚落內為居址與墓地合一,且為長期或多次佔居。   

本遺址定年結果可分三階段:4300±170B.P.~3390±85B.P.,2750±100B.P.~1930±125B.P.,1320±170B.P.~750±B.P.,代表三個不同的人類活動時期。連照美認為此遺址相似於大邱園文化,厲以壯認為屬「營埔水平」下的「曲冰-大馬璘類型」。陳仲玉則認為,可在牛罵頭文化及大邱園文化間加入「水蛙堀文化」,而以曲冰做為山地類型。鄭建文認為曲冰、水蛙堀和大馬璘可共同視為卑南文化與營埔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結果,歸於「大馬璘文化」。何傳坤認為此三遺址可能為卑南文化所遷來。劉益昌則定為「大馬璘文化曲冰晚期類型」。此遺址由於內涵豐富而聚落完整,為最重要的高山遺址之一。本遺址於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廿五日,由仁愛鄉公所公告為國家保護的第三級古蹟遺址類別之保護對象。

參考來源
1、陳仲玉 1982〈濁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學調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711~745。
2、1984 〈曲冰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2):261~338。
3、1985 〈曲冰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漢學研究》3:1:255~289,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
4、1989 〈台灣高山古墟〉《大自然》25:60-63,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5、1989 〈曲冰史前遺址—台灣一處高山古墟〉《歷史月刊》21:84~92,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
6、1993 《曲冰遺址維護規劃案》,南投縣政府委託,中研院史語所執行。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7、1993 〈維護曲冰遺址的規劃理念〉,《中國民族學通訊》29:25-29,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8、1994 《曲冰》,中研院史語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二。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