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尖山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尖山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中和市秀峰里,位於中和往新店之景平路秀朗橋頭東側處;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30`03"",北緯24°59`29"",位於清水山塊侵入台北盆地東南側平原突出的小山坡面上,即尖山北側緩坡近平原交接處,其山麓南側即為新店溪。現在地面建物為「北部地區後備司令部」,遺址範圍包含軍事基地及其背面坡地。

此遺址最早在日治時期為淵脇英雄發現並採集了石器標本,1948年國分直一、宋文薰等人作過詳細的調查,當時發現褐色夾砂陶及器形上與圓山遺址相似的陶蓋、橋狀把手、出現於圓山遺址的彩色陶器殘片及大屯山系的安山岩製之有肩石斧,因此確認了此遺址與圓山文化有者密切的關係。同時在這次的調查中,亦見有植物園龍口里(即今植物園遺址)形式的印紋陶,但遺物的數量並不多。及至1960年盛清沂先生調查北部地區遺址時,亦在此遺址發現安山岩有肩石斧、石鏃、砥石、磨製寛刃石鋤等具有圓山文化要素的石器及陶器;之後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調查時發現有二縊型網墜及具有植物園文化要素的方格印紋厚陶;1990、2004年台閩遺址調查計畫皆覆查了此遺址,調查結果大致和先前的理解一致,按採集的資料,尖山遺址之文化內涵包括圓山文化和植物園文化,年代距今約3200~1800(圓山文化)年及2800~1800(植物園文化)年。

由於尖山遺址截至今日尚未有正式的發掘資料,按1948年國分直一先生等人採集的資料理解認為:因為未發現有獸骨,故這是以農耕為主的遺址。尖山遺址的發現,對於圓山文化及植物園文化在大漢溪左岸的擴散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

參考來源
1、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54)〈先史考古學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民族學研究》18(1/2):67-80
2、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3、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
4、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