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平頂山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平頂山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土城市清化里,位於土城市清水里平頂山山丘頂,土城市青雲路至盡處可達平頂山,山頂即是遺址所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6`52"",北緯24°58`23"",為台北盆地丘陵伸入平原之前緣。

1956年11月7日盛清沂與吳基瑞兩位先生在土城發現溪子邊遺址當日,繼續沿山麓往東南察視,順冷水坑溪而上,跋涉至內冷水坑街時,發現西方有一山嶼,地勢良好,於是越過冷水坑溪,乃發現此遺址。此遺址在台地的東南方山丘,當時山丘上平坦種植水田,山丘兩側傾斜較劇者,墾為梯田種植茶葉。地勢西高東低。台地上紅壤平坦,因此昔時當地居民稱為平頂山,調查結果發現,整個山丘平頂皆有零星遺物發現,而遺址的中心在山丘中部接近平頂邊緣處,而此處遺物亦最多。

盛清沂與吳基瑞前往調查二次,兩次調查所採集的遺物,陶器頗少,僅採集到圓形陶器柄部殘件,質地及表面都是褐色,夾粗砂。而石器共採集到35件,有砂岩打剝製石鋤、砂岩磨製有角石鋤、安山岩磨製有肩石鏟、磨製扁平石鑿、兩縊型網墜、安山岩磨製石斧殘器1件、砂岩磨製犂形石鋤等。之後1993年黃士強等調查採集到冠頭石斧、錛鑿、網墜;1996臧振華等採集到打製寬刃石鋤、打製石鋤、冠頭石斧、有肩石鏟、石錛、兩縊型網墜。根據多次調查的結果大致可理解,本遺址的文化內涵為「圓山文化」,年代距今約3200~1800年。「圓山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地方性文化,早期在台北盆地北側發現,近年來在淡水河口北岸及北海岸區均見本文化遺址。其出土陶器質地特徵是多赤褐乃至灰褐含砂粗質陶盛清沂1960),在石器器型上,多為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等,這點與同期其他文化大相逕庭,一般相信其具有許多外來移民文化的特質(宋文薰1980)。除上述外,於2004年執行「台閩遺址調查計畫」時盧瑞櫻覆查了此遺址,發現遺址應成為德霖技術學院校舍,校舍覆蓋了大部分山頂,保存狀況不佳。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57) 〈光復後台北盆地邊緣史前採集簡報〉《臺北文物》6(2):1-39。
2、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志》臺北:臺縣市文獻委員會。
3、宋文薰(1980) 〈由考古看台灣〉陳奇祿等著《中國的台灣》: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5、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6、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