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棧橋遺址
四棧橋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三芝鄉錫板村,位於三芝鄉古莊村4鄰,東北距淡水至三芝公路四棧橋招呼站約400公尺,東離山豬崛遺址約500公尺。其地理位置東經121°28`49"",北緯25°15`36"",地形上為一火山熔岩向北延流而成之紅土臺地,經兩側溪流切割前端呈山嘴狀,東高西北斜緩,海拔約40公尺,山丘上之緩坡平坦處即為遺址所在。昔亦為凱達格蘭族小雞籠社活動地區,據臺北縣志的記載,乾嘉之際永定籍郭姓客家人為此地區開闢之始,因處金山淡水之要道,曾建四座橋以便交通,此地為其中之第四座橋處,故名四棧橋(盛清沂1962)。
1961年10月23日盛清沂先生往三芝時,行至四棧橋招呼站,見地勢平緩山嶼臨小溪,遂往查即發現此遺址。其範圍分布於山嶼西北緩坡,向西北延長約150公尺,遺址北側為郭姓住宅老屋,屋後約80公尺即遺址中心。此次採集的遺物以石器、陶器和鐵器為主,石質標本有:有刃石器磨製石鋤1件,質地為灰白帶黃土斑安山岩、有刃石器扁平石鑿1件,質地為淡綠色蛇紋岩、無刃石器5件:錘型凹石、石錘、石球、砥石等質地均為安山岩,除石球色呈淡紅餘皆為灰白帶黑、黃土斑色;陶質標本有:粗砂褐陶、細砂褐陶、繩紋陶、泥質質、陶器肩折、條紋陶、細沙陶。除此之外,還有1件鐵器標本。這些遺物的發現依盛清沂所述歸類於老崩山系統,遺址為一居住型遺址(盛清沂1962)。
1980年劉益昌、黃士強調查此遺址採集到標本有:粗砂褐陶、紅褐色細沙繩紋陶、泥質陶、印紋陶、石鑿、石镞、凹石、石錘、石球、砥石。1992年連照美、黃士強;1993年黃士強等;1997年劉益昌等均曾經到此調查,採集到磨製石斧。而2004年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計畫期間,盧瑞櫻曾調查發現遺址山丘北側緩處部份因施工而受破壞,山丘頂則為荒地,並採集到磨製石鋤。
綜觀歷年來多次調查所得到的遺物所顯示,本遺址其文化內涵為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為臺灣地區至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在5500-4500B.P左右,此文化陶器上常施有粗繩紋,故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普遍流行於台灣的一種文化,其陶器特徵為:手製、質地鬆軟、常含沙、色呈暗紅、深淺褐(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
2、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3、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