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鞍子遺址


撰稿者
曾繁邦、許湘彩
內容

台南市南區喜東里的鞍子遺址等於嘉南平原—台南台地西南緣。於1938年至1940年間被谷田幸三、石睢陽發現。後分別經林朝棨、黃士強、劉益昌調查。1994年在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 下再次調查。

遺址所在經緯度為東經120∘11'35”,北緯22∘57'20”,海拔高10-12米。範圍分布於台南機場西南側、鄭成功二子墓附近;北至公墓南側、西至小徑、南至灌溉溝渠附近、東至機場圍牆仍可見其遺物分布,遺址可能延伸至台南機場內;地形上屬台南台地西南緣;地層砂頁岩古沖積土。 遺物的分布狀況以鄭成功二子墓南側玉米田較為密集。全址面積約40000平方米,但因台南機場之修建及耕作破壞大半,僅殘存鄭成功二子墓附近部分地區而已。墓南之排水圳可見貝塚斷面,距地表約30公分,厚約30公分。

所發掘出之遺物類別有陶器:橙色夾砂陶—近泥質夾粗石英顆粒,密度不高;器形可見罐形器,高口外侈圓唇;器表以素面為主,不見任何紋飾;另亦有陶環、紡輪。石器:打製加磨石器、紡輪、石錘。還有一些生態遺留如貝類和獸骨。 鞍子遺址文化內容屬於蔦松文化的鞍子類型,年代為2000B.P.,分佈於二仁溪(二層行溪)南北兩岸。鞍子類型是蔦松文化的諸多類型之一,鞍子遺址則是其代表遺址。

蔦松文化一向被認為是與西拉雅族有密切關連。大湖北遺址、鞍子遺址、道爺遺址與蔦松遺址之間呈一系列演變過程的關係,可將西拉雅族在台灣的足跡推往2000多年以前。

參考來源
1、199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南縣、臺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份》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之研究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