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水安遺址


撰稿者
陳維鈞
內容

水安遺址行政隸屬於高雄縣大樹鄉水安村,位於後庄遺址東邊不到500公尺處,同屬於大樹丘陵南緣之蝕餘殘丘上。遺址所在的經緯度為東經120°23'48”,北緯22°39'10”,方格座標N2505850m×E188100m,海拔高度約20-28公尺。遺址所在地圖: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號9418-II NE,圖名:屏東市。

遺物的分布以丘陵稜脈和其東西緣斜坡上較多。遺址東西長約175公尺,南北寬約350公尺,面積約35,000平方公尺。 水安遺址所處的丘陵緩坡上,地表種植鳳梨、木瓜、芒果、荔枝等果樹,因此遺址的部分地區因為農業活動曾經遭到破壞。數處斷面可見文化層,但其厚度並不厚。本遺址的文化類型屬於牛稠子文化潭頭類型,和鳳鼻頭文化的鳳鼻頭類型,與位於其西邊不到300公尺的後庄遺址、位於其西北邊不到500公尺的後庄北遺址、以及其東邊不到300公尺的瓦厝遺址,同屬於鳳山丘陵以北具有多樣文化內涵的遺址,應該一併加以整合研究,可以探討本地區之史前文化發展和變遷的過程。年代約距今4,500-3,000年前。

出土文化遺物包括陶質遺物和石器。陶質遺物有陶容器,包括橙色泥質陶、橙色夾砂陶和灰黑泥質陶,器型多樣,如罐型器、缽型器、帶沿盆、瓶等;除了素面陶之外,器表紋飾有繩紋和劃紋。石器包括磨製斧鋤形器、磨製錛鑿形器、磨製石刀、磨製石器殘件等。 水安遺址為李德仁1991年調查發現;劉益昌等1993年調查;內政部遺址普查計畫1994年調查。

參考來源
1、劉益昌 1994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執行研究報告。
2、臧振華等 199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第二年年度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