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內轆遺址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內轆遺址位於南投縣南投市內新里,貓羅溪東岸的平緩河階上,面積約21萬平方公尺。最早於1976年由李心嬌進行採集時發現陶、石標本而公諸於世,後由黃士強進行調查、發掘與發表,此後陸續有其他考古家前往現場調查。
本遺址距今約2000-2300年,屬於內轆文化內轆類型。經試掘後發現可能有兩層不同時代之同文化層堆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0800-NL-1)。出土遺物除了陶器(以素面夾砂紅陶及素面夾砂灰陶居多)、石器(包括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石刀、石錛、石鏃、石球、石錘、帶孔石鑿、石支腳、砥石)、骨器之外,還有火煻、灰坑等遺跡,以及木炭、獸齒、獸骨等生態遺留。
黃士強曾將此遺址的出土內容與中部地區其他考古學文化---營埔、大邱園、番子園等作一比較,指出內轆遺址出土的遺物與上述三文化皆有不同之處。其與時間較早的營埔文化看不出傳承關係,至於年代與本遺址相近的大邱園及番仔園文化,則似乎因彼此距離遠近差異而使得同樣處於內陸地區的大邱園文化與本遺址有較高的相似性,似乎也暗示了較多的文化交流。此外,黃士強還提出內轆遺址的文化可能是平埔族中和安雅族(Hoanya)的祖先留下的(黃士強,1987:44)。
遺址所在地直至2004年仍以水田佔大部分,此外還種植有檳榔、番茄、破布子等,這些植物的耕植對遺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0800-NL-1)。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台北.
2、黃士強 1987 《南投縣內轆遺址》,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5):31-44
2、黃士強 1987 《南投縣內轆遺址》,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5):31-44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