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五十壟遺址


撰稿者
尹意智
內容

五十壟遺址行政屬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在地理區上則歸於集集竹崎丘陵的火炎山內。本遺址位於烏溪北岸的上段河階,西邊以平林里平學路179巷23號的住家為界,南界則是藝術大道兩側近台14線階崖的邊緣,北邊則有南投縣道20(平學路),東邊隔一小溪溝與十股遺址相鄰。海拔高度,約在190-200公尺。其經緯度在東經120o 45' 42”,北緯23 o 59' 15”;方格座標為E225750 × N2653675。   

在200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相關考古調查計畫時,除了在林天來住家後方的探坑處,發現紅色及黑色夾砂陶外,另外在荔枝園南側階崖處,也發現零星被堆放的打製石器,大多數是以斧鋤形器石器為主,荔枝園地表也零星拾獲一些;早年在住家之間的荔枝園內,是階面上遺物最豐富的地點(臧振華,1977)。目前本遺址的保存狀況,在台14與平林藝術大道的開築時曾遭到嚴重的破壞,現在除了有幾戶人家居住其上,大部分都開闢成荔枝園。由早期的發掘紀錄顯示,遺址西側約下挖20-40公分即觸及文化層(臧振華,1977:185)。計畫調查時,由曾經提供試掘的蔡先生告知,遺址未再有深入的擾動,但是耕種對遺址也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遺址的文化內涵,目前歸屬於距今4500-3500年前的牛罵頭文化,和距今3200-1800的營埔文化營埔類型。遺址曾經出土的陶器類型有紅色夾砂陶、褐色夾砂繩印紋陶、紅色泥陶、黑色夾砂陶、橙色細砂陶、橙色泥質陶、灰黑色泥質陶等;在石器方面,則出土有打製長形斧鋤形器、打製匙形斧鋤形器、打製尖刃型斧鋤形器、打製寬刃型斧鋤形器、打製有頸型斧鋤形器、打製砝碼型斧鋤形器、打製圓型斧鋤形器、磨製各型斧鋤形器、磨製方角石錛、磨製長型刀形器、磨製半月型刀形器、打製石刀、磨製鏃形器、打製尖器、打製戈形器、打製砍斫器、兩縊型網墜、單縊型網墜、珐碼型網墜、石錘、石器殘件等。   

本遺址在內政部的評鑑等級,被列為「與已定等古蹟同等重要」;但是史語所建議,遺址宜指定為「古蹟」,並進行規劃管理。 (本文改寫自《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之內容資料)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臧振華 1977 〈南投縣烏溪河谷考古調查〉,收錄於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163 – 23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七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