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山腳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龍井鄉山腳村,位於山腳村台1縣沙田公路鷺山站到山腳站的東方台地緩坡面上,正好與龍泉村遺址隔溪相望,為大肚台地-西側山腰緩坡的一部份。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32分45秒、北緯24度12分34秒,海拔高度為50公尺,面積約3千平方公尺。
此遺址為1972年何傳坤先生在濁大計劃進行時發現,1974年由孫寶鋼先生試掘,1989、1995年則由劉益昌先生與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項下之學者分別進行調查。
由孫寶鋼先生的試掘報告可知,遺址之文化層約在地表下20公分,厚約120公分,但1995年調查時遺址已因採土而遭嚴重破壞,殘餘部分極少。過去調查紀錄之出土遺物包括灰黑色夾砂陶、灰黑色泥質陶,皆以罐型器為主要器型,少數經磨光,部分殘片留有手製痕跡,前者硬度約為3,器表多為素面,少數紋飾包括刺點、波浪、櫛、劃、拍印條紋,另可見折肩、蓋型器,後者質地較細膩,硬度約為3;此外尚有橙色夾砂陶。在石器部分則有磨製馬鞍型石刀殘件、磨製帶穿刀型器殘片、打製斧鋤形器、石片器。其他遺物有鐵刀,但因發掘坑經擾亂,鐵刀是否為番仔園文化層之遺物則仍待求證。另外並出現貝塚遺跡與獸骨、貝殼等生態遺留。研究者由遺物判斷,本遺址之文化應屬於番仔園文化,年代則介於距今2000至400年前,而從貝殼標本所測定年代數據則為1595±48 B.P.。
參考來源
1、何傳坤 1977〈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
2、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孫寶鋼 1977 〈莊後村、龍泉村與山腳遺址試掘報告〉。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2:197 -244。
4、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 : 內政部。
2、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孫寶鋼 1977 〈莊後村、龍泉村與山腳遺址試掘報告〉。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2:197 -244。
4、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 : 內政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