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大坪頂遺址
大坪頂遺址過去舊稱隘寮遺址,位於濁水溪中游北岸,集集西方約4.3公里之處,行政上屬於集集鎮田寮里大石巷。遺址定年約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後之間,屬於營埔文化。
本遺址1937年為日人青木三次首次發現,1940年馬淵東一曾前往調查,但無正式發掘,直到1962年才在宋文薰主持下進行首次發掘工作,此後Judith M. Treistman、黃士強陸續於1968年、1972年進行調查與發掘,使得遺址出土的遺物得以漸漸釐清。1984年邱敏勇更以此遺址為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根據邱敏勇的整理分析,大坪頂遺址的夾砂陶器以灰、灰黑陶為主流,紅陶居次要地位,這三類陶除了顏色以外,其他屬性上完全相同∶皆為手製、部份或經輪修,皆含細砂,器型富於變化,紋飾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其中出現大量圓圈紋,經鑑定應是小米之老稈壓印而成。此外泥質陶器除質地之外皆與夾砂陶同,應是同一群人的物質遺留,由此判定此遺址只有一個文化層。陶片之外,本遺址出土的石器分為斧鋤形器和刀形器兩大類,其中前者種類繁多,富於變化,後者則是農業行為的重要證據。
除了以上所述,本遺址另有網墜、石鏃、石槍、錛鑿形器、陶製石製裝飾品等出土,這些所反應出的史前人類生業,包括農業、漁撈及狩獵,雖然可能以農業為主,但是漁獵仍佔有重要地位。工藝方面,反映出已有製陶、製石、木工、雕刻、編織、製皮等技術。值得注意的是,本遺址出土的冠頭石斧,根據鹿野忠雄的看法有可能是農耕上的一種巫術用具或祭祀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