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寮遺址
大田寮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淡水鎮中興里大田寮,位於淡江大學校園西北側內外,舊大田寮聚落周圍所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6`16"",北緯25°10`35"",地形為大屯山熔岩台地邊緣之台地緩坡。
此遺址為1990年12月12日由劉鵠雄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隔年7月13日劉鵠雄再作地表調查時尋獲有段石錛,之後1993年黃士強等調查時採集到褐色粗砂陶、磨製石刀、凹石;1997年劉益昌調查時採集到黃褐色細砂陶、淺灰褐色粗砂陶、磨製石刀、打製石斧、磨製石錛等;2004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執行期間,僅在學府路172巷9號旁之菜園石堆中拾獲1支磨製安山岩質斧鋤形器。
這些遺物的發現主要說明了大田寮遺址包含二個不同的文化相。一個是年代較早的訊塘埔文化,年代約在4500-3600 B.P左右。訊塘埔文化為近幾年新辨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是接續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漸演化發展而來的地方性文化,這個階段的遺址規模較大,佔居時間長久,已是長期定居性聚落,屬於部落社會,其工具中農具出土的比例相當大,可知農業在當時社會所佔的重要地位(劉益昌2002)。其陶器形制與大坌坑文化大致相近,部分則已有明顯變化,最大的區別在於突脊以及口緣上劃紋的消失,石器則出現大型尖狀器與石刀。從聚落的分布位置以及石刀的出現顯示農業型態可能與大坌坑文化不同(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而另一個是年代較晚的圓山文化龜子山型,年代約在3100-2700B.P.左右。龜子山類型是圓山文化晚期眾文化依遺物內涵的差異所區分而定名,以金山鄉龜子山遺址上文化層為代表。典型陶器包括黃澄色夾細砂陶、橙色粗砂陶、橙色泥質陶及少量橙色夾角礫粗砂陶,此類型的遺址分布在金山到淡水河口間較低的紅土階地前緣(劉益昌1997)。惟本遺址在2004計畫調查時,見原果園己多改為菜園,附近裸露地表已不見任何遺物,而建築物林立,推測遺址當受到些許破壞。
2、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黃士強等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二),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
3、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4、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 址普查研究計畫 第七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