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土地公山遺址
土地公山遺址,是在台北盆地內的基隆竹東丘陵上,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台北縣土城市大安里,其所處的經緯度為東經121度25分36秒,北緯25度58分14秒。從地理環境來看,這個遺址的範圍主要包括了土城工業區附近的土地公山的小山丘及附近坡地,海拔高度在15到30公尺左右,面積約為37500平方公尺。遺址所在地及其附近地區以前是農業區,到了60年代中期逐漸成為工廠密集的工業區,遺址南北兩端分別被修車廠與住宅公寓覆蓋,山丘部分則因建築工事而被嚴重破壞,未來可能會被納入公園預定地內。
這個遺址最早是由盛清沂與吳基瑞在1955年調查所發現的,1956年石璋如、盛清沂在此進行地表調查,1961年則由劉斌雄、盛清沂在此作考古發掘工作。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又來此遺址地表調查,劉益昌在1990年與1992年12月分別在這裡進行兩次的考古發掘。有關於土地公山遺址的重要文獻不少,其中包括了〈光復後台北盆地邊緣史前採集簡報〉(盛清沂1957)、《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史》(盛清沂1960)、《臺北縣大安寮土地公山遺址發掘報告》(劉斌雄等1961)、《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黃士強、劉益昌1980)、〈台北縣土城鄉土地公山、斬龍山遺址試掘報告〉(劉益昌1992)、《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黃士强等1993)等。
本遺址的遺物遍布土地公山山丘及山坡下,山丘頂上遺物較多,經過多次地表調查與考古發掘工作,在這裡出土了相當多的遺物,包括了:有肩石斧、巴圖形石器、網墜、石鑿、磨製石錛、砥石、石錘、石環殘器等石器標本,以及雙把方口罐、陶蓋柄等陶器與火成岩質褐陶、夾砂素面陶、泥質陶等各類陶片;此外,還出土了火塘與房基的遺跡(黃士強1993:29)。根據出土遺物的特徵及碳十四年代的測定結果,有考古學家認為此遺址的文化內涵包括了訊塘埔文化與圓山文化,前者年代約為距今4500年至3500年前左右,而後者年代則為距今3200年至1800年。土地公山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台北盆地大漢溪右岸較大的遺址之一,並且是圓山文化晚期的代表遺址,因此第一期的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就已經評鑑其等級為古蹟級,並且建議政府將這個遺址指定為古蹟以及進行規劃整理。
2、劉益昌等《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台北縣、基隆市、台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台北市:內政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