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上帝公山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上帝公山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三峽鎮礁溪里。在土城往三峽公路左側,當地地名為上帝公山的山坡,東距鵠尾山遺址約100公尺,遺址位於山丘偏南側的竹林內,隔一山凹與鵠尾山相對,可由三峽介壽路二段6巷進入,進入後見兩間大型工廠,在工廠旁緩坡即為遺址所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2`48"",北緯25°56`07"",地形為三峽丘陵突出於三峽河右岸沖積平原上的小山脈前緣。   

此遺址於1956年10月28日為盛清沂盛調查鵠尾山遺址時所發現。此遺址地形為一北向凸出淡水河岸的山嘴,西側地勢傾斜較劇,下有村落即圓潭子莊;東側地勢傾斜較緩,有小山嶼兩處即遺址所在(盛清沂1960)。此次的調查所採集的遺物以石器和陶器為主,石器共採集有44件,包括:砂岩製的打剝製石鋤、磨製石斧、兩縊型網墜、磨製鋤型器殘件等,陶質標本僅採集到條紋陶器1件。1996年臧振華等前往調查,採集到紅色灰胎夾砂陶標本。2004年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期間,陳得仁亦曾調查過此遺址,當時採集到不少標本,包括石器和陶器二大類,石器標本有石錛、石片器、砥石、石錘、石材、白玉髓等,陶器標本有紅色灰胎夾砂陶片、橙色泥質陶片等。  

依據多次調查所採集的遺物可以理解到,本遺址應含括兩個文化類別,分別為:圓山文化,年代約在3200-1800B.P左右,其陶器特徵是赤褐色或灰褐含砂粗質陶 (盛清沂1960)。另一個文化是年代較晚的植物園文化,年代約在2800-1800B.P左右,為台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最晚的一層文化,即舊稱方格印紋厚陶文化。本遺址所見泥質陶、印紋陶等均為植物園文化典型陶類之一(郭素秋2002)。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所調查的資料顯示,這個遺址的地點與鵠尾山遺址十分接近,有可能為同一個遺址,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這二個遺址範圍更明確的研究資料。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
3、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5、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