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三舍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三舍遺址位於台南縣新市鄉,南137道路東側、南科宿舍區及得利實業公司之間,中心位置在東經120°17`01"",北緯23°06`00""。遺址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大社排水滯洪池工作中挖掘基址時發現。之後,委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隊進行鑽探工作,發現地下有一層烏山頭時期(大湖文化)之文化層遺留。並於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七日至三月十九日,搶救近5,000平方公尺之遺址範圍。其中出土了許多文化現象,如墓葬、灰坑及水井等。墓葬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穴式墓葬,內多為成年人遺骸,極少部分為兒童者,成年人的葬肢多半為仰身直肢,部分有拔牙的現象,其中有4具墓葬人骨臉部有陶器破片覆蓋的現象。人骨之頭向均朝北方,大部分都有陶罐、缽、盆及瓶作為陪葬品。另一種為嬰兒的甕棺葬,無陪葬品。除了墓葬外,發現的灰坑(當時之垃圾坑,主要為丟棄破損之陶容器及其他廢棄遺物、生態遺留、廚餘等),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者,坑內堆積的內容物多為文化遺留、火燒紅土和碳屑等。遺址發掘的範圍內,發現為水井之遺跡者有6處,井深都可達2公尺以上,推測可能作為當時汲取淡水用之土井。

除了文化遺跡外,出土之文化遺留亦相當豐富,其中以灰黑色陶器佔絕大多數,質地以夾砂及泥質陶為主。陶器器形以罐、瓶、缽及盆形器等,大部分皆素面無紋。另外亦見有可能是陶蓋上之柱狀把之殘片。其他陶質遺留還有陶網墜、紡輪及陶環等。石器方面有石斧、石錛、箭頭、砥石及一些石材廢料等等。石器的材質種類有板岩、橄欖石玄武岩、石英砂岩、砂岩、玉以及俗稱為西瓜石之變質性基石。遺址之年代目前尚未有碳十四年代測定之結果,但以南科考古隊歷次發掘的經驗判斷,此遺址應為台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湖文化(烏山頭期)之遺留,年代約為距今2800-2000年左右。

參考來源
1、李匡悌等(2004)。《三舍暨社內遺址受相關水利工程影響範圍搶救考古發掘工作計畫期末報告》,台南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