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山第4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八卦山第4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彰化縣彰化市龍山里,位於八卦山西北側山腳下,中山國小之東、北側操場、圍牆附近,地理上屬於八卦台地西北側山麓緩坡。遺址海拔高度介於10至15公尺間,長寬大致為100×50公尺,面積約為5千平方公尺。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32分54秒、北緯24度5分2秒。
本遺址發現極早,1934年由台大林朝棨教授發現,日籍學者國分直一則於1948年調查,1972-73年間濁大計畫進行時何傳坤先生再度調查,1995年3月則由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之學者會勘。
日據時代及近代調查資料顯示,遺址內共有2文化層,分別屬於牛罵頭文化與番仔園文化。出土遺物包括橙色夾砂陶、灰黑色夾砂陶,前者夾細砂,硬度約2,器表多為素面;後者亦夾細砂,器型以罐形器為主,器表未見紋飾,為素面。石器方面計有磨製錛鑿形器、打製斧鋤形器。其他遺物尚有貝環、貝珠、瑪瑙珠,而生態遺留方面則有貝殼,並發現貝塚、墓葬等遺跡。由於遺址內有2文化層,2文化層分別有其不同的年代:牛罵頭文化層之年代介於距今4000至3000年前,番仔園文化層之年代則介於距今1600至500年前。
在保存狀況方面,由1995年之考古遺址調查資料可知,遺址受學校校舍、操場等建築設施而受到嚴重破壞,僅於中山國小北、東側圍牆處可見少量遺物。
參考來源
1、早坂一郎、林朝棨 1934 〈台灣考古資料〉。台灣地學記事5(1):1-6。
2、何傳坤 1977 〈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2、何傳坤 1977 〈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張光直編,《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內政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